作者简介:冯双白,《舞蹈》主编
2011年12月24日,看上去是一个普通的“平安夜”,但是,对于历时十天的第八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舞蹈诗比赛来说,却意义不同凡响。舞剧《水月洛神》、《三家巷》和舞蹈诗《四季》等作品在颁奖晚会上接过了本届比赛的“小金人”——那尊在舞蹈界象征着艺术创作最高荣誉的“荷花金奖”。同时,舞剧《舞台姐妹》、《文成公主》和舞蹈诗《阿密车》、《彝人三色》荣获银奖。
从2000年第二届“荷花奖”舞剧、舞蹈诗比赛开始,这个至今为止在全国范围内里唯一常年坚持的国家级舞剧类比赛,已经成为中国舞剧创作最重要的一个检验平台。本届参赛舞剧作品29部,舞蹈诗16部,数量可观。比赛的获奖作品,以及那些积极参赛而未能获得奖项的作品,在历届呈现出一些新的令人瞩目的特点,昭示了当前中国舞剧和舞蹈诗创作的某种趋势,同时也存在着若干值得警惕的问题。
一个令人感动的趋势——舞剧人物形象的创造活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无论是河南郑州歌舞剧院隆重上演的《水月洛神》,还是由广州军区大力推出的《三家巷》,人物的鲜活都是它们在“评奖”中获得赞赏的最重要基础。悲苦心路成为历史人物曹植的形象基础,而达到了炉火纯青表演境界的汪子涵在那首家喻户晓的《七步诗》悲苦吟诵中释放了一个历史人物的千年质问: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与此对比的,是舞剧中那个色厉内荏的曹丕。尽管历史上的曹丕也是韬略在胸的帝王,但是舞剧的创作者将其锁定在兄弟相争中内心挣扎的一个“活人”,他想要夺取亲兄弟的性命,却终因兄弟的直面相逼而触发了人性中善良一面的瞬时逼仄,未能使出杀手。在这部舞剧中,我们看到中国舞剧创作中常常令人担心的主要人物形象雷同模糊、缺乏个性光彩的老问题得到了鲜明的改善。与此同理,广州军区战士文工团演出的《三家巷》也在舞剧人物形象的创作上下了功夫。特别是由孙秋月扮演的剧中人区桃,非常好地诠释了一个美学词汇——温雅的诗意。她与那个憨厚朴实的年轻铁匠的爱情,以大游行中区桃的牺牲为悲剧结束,虽然稍嫌落套,但是也给剧中人物的性格刻画画上了圆满的句号。由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和上海文学艺术基金会资助、上海歌舞团创作演出的舞剧《舞台姐妹》,是一部催人泪下、在剧场里深受观众欢迎的剧目。很显然该剧在一号人物姐姐春花的塑造上还显得薄弱,由月红和老板构成的人物链,在剧中发散出强大的气场,压抑了作为正义代表的姐姐春花,带领春花前行的“进步青年”在剧中较少作为,因此人物力量的天平显得失衡,但是由著名青年舞蹈家朱洁静扮演的妹妹月红却给人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她性格上虚荣,生活上的爱美和感情上的暧昧,以及由此带来的幻灭感和无限悔恨,都给了这部舞剧以非常独特的形象特质。或者说,这部舞剧之所以让很多人看后感到现实意义极强,也许恰恰是因为这一类年轻貌美女子因心性追求和性格缺陷而最终导致生活悲剧的事情在今天还比比皆是!另一个让人过目难忘的舞剧人物是《舞台姐妹》中由方光扮演的凃老板,那一种“坏劲”,从骨子里透露出来,一出场,寥寥几个动作,人物个性跃然纸上!
我们非常庆幸的是,第八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舞蹈诗比赛上,收获了几个散发着独特气质、独特性格光彩的舞剧人物!这是中国舞剧逐渐成熟的重要标志,这是中国舞剧创作越来越重视人物形象创造的重要趋势。换句话说,舞剧人物拒绝平庸,应该成为时代的共识!
一个令人欣喜的趋势——舞剧艺术空间的灵活处理更加富于心理特质。
说实话,由兰州军区战斗文工团推出的舞剧《文成公主》在主人公形象的把握上与上述舞剧相比稍逊一筹,特别是“文成公主”的形象显得有些漂移,但是该剧在舞剧艺术空间的处理上却令人大为赞赏。全剧用环形荧幕构成了最为简洁而最富于可变性的舞台空间,由此为舞剧艺术心理的表达提供了合情合理、变化十足却又切实可行的舞台环境。剧中“八大臣”的出场与汉族公主队伍所形成巨大对抗性力量、文成公主的“梦回长安”、高原瘟疫肆虐时的舞台空间变化等等,都具有心理空间的特质。或者说,《文成公主》并非一出按照现实生活逻辑推进的舞剧,而是按照剧中人物心理空间构成的艺术世界。近年来,无论是优秀的小型舞蹈作品,如《中国妈妈》、《风悲鸣》、《南京·亮》、《兵车行》,还是好的舞剧,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创作者在空间处理上高度自由,如洒脱的大鸟,自由穿行在天上和地下,把舞蹈艺术时间空间自由转换的特性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境界!但是,我们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人们之所以接受这样的作品,并为之深深感动,恰恰不是因为编导们放弃了观众而自我宣泄式的独往独来,而是高度遵循着观众接受心理的规律。或曰:只有把舞台空间的自由转换与观众心理空间的接受特点完美地结合起来,才能达到舞蹈和舞剧艺术的自由王国。《水月洛神》中曹丕的“梦魇”;《三家巷》中区桃牺牲时与心爱者的“错位”;《舞台姐妹》中月红之大雨“哭泣”和姐姐春花之“蓝天之舞”的巧妙连接,均有这样的特点。舞剧艺术的微妙,让人赏心悦目!个中三味,独美,独绝!
一个令人关注的趋势——舞剧艺术与当代观众心理的共鸣点受到了高度重视。横向观察本届舞剧比赛中获得好评的舞剧作品,笔者认为均呈现出一个特点,即:努力寻求着舞剧艺术创作与当代观众心理共鸣点。中国舞剧的产量已经达到世界第一,为什么没有达到其应该得到的世界荣誉?我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曾经长期不关心舞剧艺术的受众心理,不关注舞剧怎样赢得观众的心理共鸣。或者说,我们的舞剧创作者下了很大的功夫去关注艺术形式问题,这当然很重要。但是,一部舞剧,寻找什么心理共鸣点,去沟通当代观众?这个问题直接影响着舞剧在人民大众中的声誉和市场。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我们对本届舞剧的收获感到振奋。《三家巷》用了很大气力刻画了区桃的纯洁而令人向往的爱情,特别是其中双人舞段里,那一对可爱的人儿双双顿坐在地上,猛然回望高天的形象,令人喝彩,心中怦然一动!那一种至纯至深的爱,似乎已经远逝了啊!今天,多么需要爱的纯粹!《水月洛神》大受好评,我感到还是其中的故事碰触到了今天社会生活中很多人都会有同感的深刻问题:相煎何太急。2005年,舞剧《风中少林》问世并大获成功。著名舞蹈教育家、理论家吕艺生向时任郑州市委书记的李克同志询问下一部作品的艺术选择,李克同志反问道:“洛神,怎样?”没想到,时隔六年之后,舞剧《水月洛神》终于向“荷花奖”交出了答卷并为郑州市歌舞剧院获得了第二个舞剧金奖。知情者都知道,六年间,关于“洛神”的舞剧创作经历了反复咀嚼、反复开拓、反复探讨的过程。今天的这个版本,将历史传说中的人性关照放大到极致,从曹魏时期的兄弟相争等历史故事和著名诗文中汲取能够与今人产生思想交流的共鸣点,从而真正获得了大量观众的心理赞同。纵观这个创作历程,再次证明了一个道理:舞剧艺术,归根结底是“人”的艺术,而非“神”话。
其实,评奖之后,市场接受程度和观众的口碑比奖项的等次来得更为重要。2004年,笔者在第四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舞蹈诗比赛结束后,发表了对一些舞剧创作问题的看法。总括起来,有以下几点:1、作品缺乏整体感染力,原因在于闭门造车,脱离生活;2、审美价取向模糊不清,只见“事”不见“人”,用外在的形式手段“造势”而结果“丢人”;3、有的作品艺术意象陈旧,手段落后,观念不新;4、最大的问题,剧本质量不高,舞剧艺术规律认识不到位。
那么,今天再反观当前舞剧创作,整体艺术上的进步是非常明显的,但还是有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123 / 3 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