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艺术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悠久的历史积淀使其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其中,舞蹈艺术历经千年的传承与演变,以其特有的形式反映出中华民族的审美倾向。本文根据中国舞蹈的独特气质,将舞姿连接的瞬间作为研究重点,将非垂直的肢体重心作为研究对象,对舞姿动势的具体使用进行归纳,找出舞姿动势形成的原因。试图为中国舞蹈的风格特色归纳添上醒目的一笔。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 中国民间舞 舞姿动势
舞蹈作为一种动态艺术,凭借人类的肢体运动,带给人们充满动感的美。在舞蹈艺术发展的漫长岁月里,人们的信仰、生活、劳动、观念等映射到舞蹈艺术中,然而舞蹈艺术成为承载人类文化的一个载体,将它们以动态的表演方式展现出来。中国悠久的历史同样孕育了极富中国特色的舞蹈艺术,它们中有的被提炼、加工成为主要为宫廷服务的古典舞,有的则在民间以自娱自乐的形式默默地传承着。近年来,关于中国舞蹈的理论研究可以说是百花争鸣,许多的专家学者通过大量的考证、采风、实践,将中国舞蹈艺术特征越来越清晰的展现在人们面前。“拧、倾、圆、曲”四个字无疑是对中国舞蹈特征的一个极高的概括。其中的“拧、圆、曲”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对中国舞蹈舞姿造型较为静态的描述,而“倾”所表现的则是中国舞蹈中在非垂直重心状态下形成的舞姿动势。这种舞姿动势出现在中国古典舞和民间舞中,成为动作与动作之间美妙的连接,虽无法独立构成,却同样展现着中国舞蹈的独特韵味。
一、 中国古典舞中的舞姿动势归纳
下面我们将中国古典舞中常见的舞姿动势进行分类,大致有以下几类:
平移——由双脚重心交换而形成的姿态的水平动势。
这是中国古典舞中最基本的动势舞姿,肢体是一个附随的整体水平运动,主要感受脚内延与外延之间的变换。
平移类舞姿动势有:弓步平抹、追风拉腿、遮阳小靠、撤步并翅、后撤中盘、楚腰旁移、撤步拈花等。
变面——以身体中心为轴,身体整体快速转向180度,即由正面舞姿快速变为反面舞姿或背面舞姿快速变为正面舞姿。
这种动势的形成主要是由腰部发力,在一瞬间,由一种舞姿变换成另一种舞姿的舞姿动势,可以充分训练学生在瞬间对肢体的支配与协调能力。 变面类舞姿动势有:铜雀回头、反身元宝、错步变面等。
回旋——由平面方位变化而形成姿态的圆弧动势或由旋转与膝部屈伸变化的结合而形成姿态下旋(膝部由直到弯)、上旋(膝部由弯到直)的螺旋动势。 在动势的形成和连接上这类舞姿动势最为充分的体现了中国古典舞的圆、曲之美。
回旋类舞姿动势有:咏梅展翅、担山下旋、仙女追云、彩云追月、中靠追风、前靠掏手、托莲上旋等。
斜塔——斜塔舞姿形成后,顺势延续倾斜动势。
这是从壁画、雕塑上倾斜的造型中研究出的动势,强调呼吸在倾倒瞬间的屏住,形成失重瞬间造型的美。通常与变面动势相结合,形成多种变面斜塔舞姿动势。
斜塔类舞姿动势有:蹬蹭前扑、原地倒身、上步留身、划腿变面、转身并翅、仰身斜塔等。
二、中国民族民间舞中的舞姿动势归纳
下面我们将中国民族民间舞中常见的舞姿动势进行分类,大致有以下几类:
闪身——动作造型完成后,由垂直重心状态为基础,迅速移动重心至其他方位后迅速回到垂直重心状态。
这类动势动作小而脆,要求干净利落的完成,在看似倾倒的瞬间迅速拉回重心,对视觉的冲击较大。常见于汉族民间舞中。
扑倒——重心向前或旁倾出,将肢体拉伸到极致后,顺势扑倒。
扑倒动势体现出肢体的大开大合,动作在“扑”的瞬间节奏延伸,肢体延伸,在“倒”的瞬间动作停顿,肢体收拢。是切分节奏的代表性动作。例如山东海洋秧歌中的跌步扑蝴蝶动作。
倾倒——舞姿形成后,顺势在保持舞姿的状态下,重心倾斜。
此类舞姿动势应用广泛,是构成动作与动作之间连接的常见方式,将动作连接从单一、生硬发展为多元化的连接。常见于傣族、汉族、藏族等民族民间舞中。
三、中国舞蹈中舞姿动势的由来与依据
通过观察,我们看到以芭蕾舞为代表欧洲舞蹈,舞姿走向是以直立向上为运动原则,带有强烈的塑像感。虽然支撑整个身体的支撑点仅仅只是足尖那么一点,却让人强烈的感受到对于稳固和挺拔的追求。文化背景的差异使中国的艺术在审美追求上有着其独特的眼光。龙飞凤舞的毛笔书法,行云流水的中国画,以及最能代表中国的龙图腾,无论是外在形态还是内在底蕴,无不透露出中国人的审美追求。然而作为动态艺术的中国舞蹈,其形态也必定符合这种追求。 通过上文中对中国舞蹈舞姿动势的归纳,不难发现,舞姿动势在中国舞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这一动势的由来并非凭空想像,而是依托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审美观念、文化信仰的支撑。其中“气”的观念正是我们用来印证舞姿动势的重点。
钟嵘 《诗品序》中写道:“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气”是一切事物发生的先决条件。中国人对“气”有着独特的情感,这与生于本土长于本土的宗教有关,这就是道教。受其影响,在中国的神话传说中,神灵、仙怪都可以自由的穿梭在天地间,不需要借助任何工具或是翅膀,而西方诸神或天使则需要翅膀才可以飞翔,这就直接反映出中国传统的观念,对“气”的使用和追求。中国传统的书法、绘画、武术、舞蹈等也都将这无形的“气”融汇其中。中国武术中的太极拳讲究的正是对人意、气、形、神的锻炼。在拳法之中,气息贯穿始终,拳法虽慢,但却有以柔克刚的攻势。轻功在武侠电影和小说中平凡出现,虽说无科学的依据是一种虚构的能力,但也从侧面反映出中国人对轻盈的追求和对气息的运用。
不仅中国的武术如此,中国的舞蹈亦是如此。“气之动物”的观念对中国舞蹈的舞姿动势有着巨大的影响,也是中国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善于利用“气”而舞蹈,我们自然会想到一代舞后的赵飞燕。“身若轻燕,能作掌上舞”足以可见舞后善于利用“气”将身体的重力减轻,似乎能像鸟儿一样飞起来舞蹈,这也组成了中国舞蹈的一个重要的审美观念——轻盈之美。 有了对“气”的追求,便有了对舞姿倾倒瞬间形成的动势的审美追求,便有了可以使舞姿在非垂直状态下形成的可能性,也就形成了中国舞蹈所独特的动作连接方式。
四、中国舞蹈的舞姿动势的现状与未来
2008年的央视春晚上,敦煌古典舞作品《飞天》为观众带来一场视觉的盛宴,编导利用支架固定舞蹈演员主力腿小腿部分,使舞蹈演员可以加大幅度的表现出“倾”、“斜”的肢体形态,将舞姿的动势表现以一种新的形态展现在观众面前,整体构图美轮美奂。汉唐古典舞中追求的“不动形不成,形成仍在动”是对舞姿动势的具体解释。在汉唐古典舞训练中,“斜塔”重心的练习运用力学原理,在舞姿倾倒瞬间造型,为动作的流动连接方式、节奏处理方式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无论是古典舞还是民族民间舞,在中国土生土长的舞蹈形态中,总能发现关于舞姿倾倒的动势。这种舞姿动势形成于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与审美文化中,也必将展现出最具中国风的舞蹈语汇。近年来,中国舞蹈的舞姿动势得到了很多专家学者的重视,但由于舞蹈是动态的艺术,本就难于用文字表达,而具体到舞姿动势的分析就更加不易,因此对于舞姿动势的理论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通过对舞姿动势的分析与实践,能够完善中国舞蹈的学科建设;能够出培养出更为优秀的舞蹈演员;能够为中国舞蹈风格特色的定型起到重要的作用。
当前社会的发展形势,已不满足于仅有的物质生活,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越来越高。中国作为历史文明大国,其传统文化的保护得到了人们更多的重视。很多非物质文化在传承中由于种种原因已经消失,或者被其他的文化融合代替了。作为反映中国历史文化之一的中国舞蹈,无论是古典舞还是民族民间舞都不应随着时代的步伐而面目全非。在舞蹈艺术发展传承的道路上,我们不偷不借,我们有着雄厚的历史底蕴足以支撑起我们的舞蹈艺术独树一帜。舞姿动势作为中国舞蹈的一大特点,应得到更多的关注和重视。通过我们的努力,探究中国舞蹈中的舞姿动势,为中国舞蹈区别于异国舞蹈树立起一面独特的旗帜。
参考文献 [1]孙颖.中国古典舞评说集. 《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M] [2] 孙颖.中国古典舞基训教材大纲.北京舞蹈学院汉唐古典舞教研室.[M] [3] 袁禾.中国古代舞蹈史教程.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M] [4] 刘建.无声的言说——舞蹈身体语言解读.民族出版社.2001年.[M] 责任编辑:文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