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界

舞蹈界

教育资讯

浅谈藏族舞蹈的主要表演形式-舞蹈基本知识

舞蹈界 郑州舞蹈学校 2022-04-06 13:12:19

【摘要】藏族舞蹈是藏民族生活的缩影,是藏族近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精品积淀,它别具一格、独呈风采,又是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和相沿成习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体现。藏族舞蹈有着共同的审美特征,但由于藏区地域辽阔,存在着地理气候、语言服饰、宗教信仰诸方面的差异,从而形成了众多的舞蹈表演形式。  【关键词】表演形式;弦子;踢踏;热巴;风格特征 

藏族文化传统深厚,其中,藏族歌舞是藏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一部分,主要以能歌善舞而闻名于世。由于藏族居住区地域辽阔、一望无际,自然环境差别极大,各地的生活劳动方式也不尽相同,因此民间舞蹈极为丰富多彩,风格也新颖独特,带有浓厚的民族艺术色彩。从舞蹈角度来看,舞者腰部多是合着节奏,规律的起伏颤动,给人以安详和谐的美感,膝部松弛和腰、胯动作的结合形成特有的动律。表演形式也甚为独特、多样,主要表现为:谐(弦子)、堆谐(踢踏)、热巴等等。 

一、藏族舞蹈主要表演形式之―:谐  “谐”别名“弦子”,是因有拉弦乐器伴奏而得名。它盛行于巴塘、昌都、青海一带,是藏族舞中最普遍、最繁盛的艺术表演形式,也是藏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自娱性歌舞。“谐”的表演时间一般为藏历年初三和赛马会,在人们朝拜寺院,寺庙僧人表演羌姆之后,人们开始载歌载舞,其舞姿优美,刚柔兼备,弦律欢快流畅,节奏鲜明开朗,曲调大都高亢嘹亮,粗犷豪放,丰富多彩。[1]它的舞蹈形式是男女各站成半圆圈围成圆形,由男生先唱女生随唱,按照顺时针转圆圈舞蹈。其中,当领舞人扬袖起舞,接着大家一起边唱边舞,随着悠扬绵长的旋律和阵阵颤音,迈着连绵起伏的舞步,荡漾在优美的舞乐之中。开始舞蹈速度缓慢,随内容发展而加快,以急速旋转的舞步进入高潮。“谐”主要形式的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迎宾、相会为内容,相互欢迎感谢、相互赞美的迎宾舞和相会舞;二是以尊敬长辈、热爱家乡、团结友爱为内容的赞颂歌舞;三是表达青年男女间充满爱慕之情和纯洁真挚友谊。在藏族舞中,“谐”的基本舞蹈动作有:拖步、单撩、双撩、三步一撩、三步一点、三步一跟、三步一踹、单靠、长靠,以及脚的拖、点、踏、端为其舞蹈的典型风格。例如:舞蹈《牛背摇篮》中,女演员大量运用了弦子的代表性动作,有“拖步”、“点步转身”、“三步一撩”等动作,其舞姿圆润,流畅优美。舞蹈中水袖的运用也很有想象力,长袖翩翩,时而是手搭凉棚,时而是跳鞭飞扬,使整个舞蹈充满了质朴纯真的藏味芳香。从中表达了藏族人民豪放洒脱的性格特征,令无论是舞者还是观者都陷于无尽的陶醉而难以自拔。这个舞蹈以西藏的“卓”的舞蹈语汇为基础,通过展现姑娘与牦牛这一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生活情景,从而表现藏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以及这个民族独特的生存状态、生活情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藏族舞蹈主要表演形式之二:堆谐  “堆谐”又称“踢踏舞”,是表演性舞蹈,它起源于13世纪初叶堆的地区,后传向拉萨和其他地区,以后又分成“拉萨堆谐”和“堆巴谐”两种形式。拉萨是堆谐舞蹈最昌盛的地区,慢慢演变为脚下打点的踢踏舞的形式,又被称为“拉萨踢踏舞”,或“踢踏舞”。舞蹈有音乐伴奏,并有半职业性艺人的流动演出,从而形成固定曲调与舞蹈的结构形式。后来,经过民间艺人们的相互交流与提炼,在原有的基本舞步上,强调了后半拍的起步,并创造了用脚踏出节奏响声的新步法,对舞蹈结构和套路进行了重新的规范与创新。从此,一个新的舞种――男子“踢踏舞”便脱颖而生。以后,在伴奏乐器上又逐步增加了洋琴、笛子、胡琴、串铃等,使男子“踢踏舞”成为表演性舞蹈登上了舞台而倍受人们喜爱。 “堆谐”起初只由歌曲伴舞,后来六弦琴“扎木年”作为伴奏乐器,逐渐担任起舞蹈伴唱歌曲前奏、间奏和尾声的演奏任务,使原来的“堆谐”随之在舞蹈形式上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慢慢地人们为了丰富“踢踏舞”的音响和技巧性,在表演者的脚腕或小腿上缀满响铃,使响铃和踏脚声同起同落,甚至能掌握铃声在踏脚过程中起、落的高难技巧,已成为衡量“踢踏舞”水平的一项标准。“堆谐”舞蹈主要以脚踏点子为主,动作轻松,情绪激烈,既能娱人又能娱己,演出不受人员场地限制,因而成为广泛普及的舞蹈。基本步法有:第一基本步、第二基本步、第三基本步、跺踏步、退踏步、抬踏步、滴答步、胯悠步等动作,通过这些动作表现出藏族人们粗犷、活泼、开朗、奔放的性格特点。并且此舞有完整的程序,分为“慢板”和“快板”两部分,舞者表演时,先喊一声“拉索”(类似叫板),然后开始进人引子、慢板、在转入快板和固定的尾声前,同时用一声“拉索”结束,有时也有直接从快板开始的形式。例如舞蹈《库马拉》,舞者随音乐的旋律进行舞蹈,灵活、敏捷的脚下动作为主要特征,活泼、潇洒、有时激烈而奔放,有时平稳而欢快,并且膝盖松弛富有弹性,表达了表演者自娱自乐、载歌载舞的思想感情。 

三、藏族舞蹈主要表演形式之三:热巴  热巴流传于西藏昌都、工布、那曲及与西藏毗邻的云南、四川、青海、甘肃等藏族集聚区。它原是对卖艺为生的流浪者艺人的称呼,后来,逐渐把他们表演的歌舞杂技节目也称为“热巴”。传统的热巴是一种综合的艺术形式,杂曲、舞蹈、民间百戏,有一套相对固定的规范,一般由12个节目组成,整套表演需要5个小时。其中,热巴队一般由家族为焦点或几个家庭组队,多则二十多人,少则4~5人,伴奏乐器有二胡、鼓、铃铛等。“热巴”又是一种广场表演形式,它的完整表演过程和程序大体分五个段落。第一段是开场,由领舞者带领全体演员上场,一边唱歌一边舞蹈,围圆圈跳漫步舞,歌声飘荡,铃鼓作响,悠扬动听。第二段是正式表演热烈的铃鼓舞。第三段是表演戏曲和杂耍一般除演出正规的藏戏片断外,还要演些杂剧。第四段是跳民间舞。由男女演员分头表演弦子舞、踢踏舞等。第五段是尾声,演员又集体上场摇铃击鼓向观众施礼揖拜,致“扎西德勒”的吉祥祝贺。这时观众们为了酬谢演员的精彩表演,纷纷献哈达和金钱食物。但这种表演程序,除开场和结尾外都不是固定不变的,主要根据观众的兴致安排调整。例如:舞蹈《草原上的热巴》就是以传统藏族热巴歌舞为其艺术表现形式,其特点是融歌、舞为一体,作品从头至尾充溢着热情与感动,[2]其中,人们在欣赏“热巴”激烈的鼓舞和炫目的技巧同时,通过歌词加倍强调了对舞蹈内容的理解,从中体味到新时代藏族人民平易近人、和睦相处的思想感情。整个舞蹈主要是男舞者跳挥铃,女舞者转击鼓,有“热巴弦子”中的轻踏、三步一撩等动作组成,使舞蹈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浓郁的民族风格。舞蹈表现了热巴艺人与各民族群众平等友爱、共庆新生的感情,使整个舞蹈的欢快场面推向高潮。  勤劳、勇敢、智慧、朴实的藏族人民繁衍生息在这块富饶的土地上,创造了辉煌的民间艺术文明。藏族舞蹈艺术历史文化悠久,品类繁多、多彩多姿,是推动了我国民族民间舞发展的里程碑,是世界屋脊高原人类的生命和情怀,它具有琳琅满目、繁花似锦的不同类型和不同风格,是华夏文化光彩夺目的瑰宝.随着时代的发展,必将闪烁出更加绚丽耀眼的光芒。 

注释:  [1]金秋.舞蹈鉴赏[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15.  [2]黄明珠.中国舞蹈艺术鉴赏指南[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116.  【参考文献】  [1]隆荫培,徐尔充,欧建平.舞蹈知识手册[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4.  [2]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10.


郑州舞蹈中专学校郑州市舞蹈艺术学校郑州舞蹈中专河南艺校3+2大专河南舞蹈五年制大专郑州舞蹈学院有舞蹈专业的中专学校郑州有哪些舞蹈中专学校
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搜集或网友推荐,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