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界

舞蹈界

教育资讯

浅析羌族舞蹈的多元文化特征-舞蹈基本知识

舞蹈界 郑州舞蹈学校 2022-04-06 13:12:41

源自“氐羌族群”的羌族,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创造了丰富灿烂的物质财富与精神文明。今日的羌族是在战国末年至秦汉年间,由甘肃南部迁入岷江上游地区的。从地势上看,这一地区正好处于中国地理的第一阶梯与第二阶梯的交接处,地形上恰好是青藏高原与成都平原的过渡地带,岷江谷地正是将两者衔接起来的通道。这样的地理位置促使这一地区自古以来就成为游牧文化南下,农耕文化北进的文化交汇之所,也是多民族的交汇之处,为该地区文化间的交融提供了有利条件。该地区民族杂居的情况由来已久,从《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冉陇夷者武帝所开…其中有六夷、七羌、九氐,各有部落”的记载即可见一斑。今天,四川羌族地区(主要集中在阿坝州)依然保持羌、藏、汉、回等多民族杂居。根据州志记载,截至2003年底,阿坝州总人口85万,其中藏族约占51.8%,汉族约占27%,羌族约占18%,回族约占3%,其它民族约占0.2%。

  多民族杂居促使他们在经济、文化、习俗等方面相互交融适应,在受到非本民族文化影响的同时,也相互包容影响着其他民族的文化,形成同中有异、各具特色的文化类型,且多种民族文化和谐共存。其中,羌族歌舞艺术较好的保留着羌族先民的文化习俗与乐舞技艺。从今日岷江上游的羌族传统民间舞蹈中,依然能发现诸多古羌人所创造的农牧文化、民风民俗以及不同时期文化的遗存,故这些传统歌舞形态对传承抑或认识羌族文化均弥足珍贵。

羌族文化中包含着若干融而未化的其他民族文化,不同的文化在长期交锋中逐渐适应并沉淀下来,成就了今天羌族文化的多元化特征。羌族文化的这种兼收并蓄主要体现在汉文化、藏文化对它的影响方面。在这种文化间的交融与适应中,羌族文化并非是单方面的接纳,而是形成相互间的一种兼容并蓄的互动,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同中存异的文化特点。

一、多元民族文化渗透中的羌族歌舞

在羌族歌舞方面,整体上呈现为兼收并蓄的对外来文化进行着改造利用。在羌族山歌、唱词中也有明显的表现,许多山歌的歌词已采用汉语来表达,只有一些劳动号子多以羌语演唱,且保留较多的羌族演唱传统。而近些年来新创作的许多歌曲多采用汉语来演唱,在歌曲内容上也受到汉族、藏族文化的影响,如山歌里唱到用酥油梳头,这是藏区普遍保留的风俗,而山歌中对于梳子的形容又是汉式的“龙摆尾、梅花尖”,歌曲中带有着汉族、藏族文化的成分,但歌曲所反映的主要内容仍是以羌族人的现实生活为主,体现出多种文化交融、适应的状况。虽带有其他民族文化的印记,但融而未化,占主要位置的仍是羌族的传统文化。在舞蹈方面,对于羌族人自娱自乐的圆圈歌舞形式,目前存在羌族锅庄的称谓,无论是汉族还是藏族首先使用这样的称谓,单以“锅庄”这种将普遍用于对藏族舞蹈的称谓来给羌族舞蹈冠名,总也推脱不掉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

另外,羌区各地的萨朗舞蹈均带有着不同的地域特色。对于羌族长期生存的地理环境及人文环境来说,正如王明珂与李亦园所指出的,“汉藏之间”的区域特征又或是“族群缓冲地带”,“生活在该地带的羌族,相较于汉族与藏族属于弱小族群,羌族实际上充当着夹在汉、藏两族之间的缓冲与过渡的作用。”因为长期比邻而居的是比自己强大的汉族和藏族,历史上就受到来自政治、宗教、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从而推动着其舞蹈文化间的相互吸收与交融。这也使得羌族萨朗舞蹈具有丰富的地域性特色,所表现出来的同一类型的舞蹈在外部形态、动律、舞蹈风貌等方面更为丰富多彩。

由于羌区许多村寨长期与其他民族生活地区相接壤,长期受到来自汉族文化和藏族文化的双重影响。例如理县,历史上建制很早,“从汉代以来,一直是中原王朝治理西南少数民族的重要据点,其治所常在薛城、通化一带。清代改土归流后,设立不少屯官代替从前的土司,九子屯就是这种特殊文化交融的代表,那里的屯官是嘉绒人杨氏,而屯民则是羌族,但他们都要听命于清朝廷。”[3]藏族、羌族文化以及屯兵文化在这一地区得到很大程度的混融,这种文化上的混融也对这一地区的羌族歌舞文化产生较大的影响。自汉代以来理县就受到中原王朝的管辖,读书做官的思想对羌族人的影响很大,加之使用汉语的情况日渐增多,不少羌族上层很早就从汉区请了先生办私塾。目前羌族村寨中的老一辈男性,有不少都上过私塾和后来的国民小学。因此,或多或少的受到汉族文化、儒家思想的影响,在儒家思想中男女授受不亲的理念作用下,舞蹈中女子会出现害羞掩面的舞蹈动作。

再从民族分布上看,理县地区的羌族村寨主要分布在甘堡以东,西边便是嘉绒藏族的居住地,在薛城、通化一带藏族、羌族居住的距离十分近,往往是羌族村子旁边紧挨着就是藏族寨子,在空间分布上的紧密促进了这一地区文化的交融,不同民族间通婚的情况就比较普遍。藏族、羌族文化以及屯兵文化在理县地区得到很大程度的混融,这种文化上的混融也对该地区的羌族在审美心理、歌舞形态等方面产生了较大影响。

长期受到周边不同民族文化、习俗、歌舞的影响,羌族舞蹈不断进行着融合与适应,那些早已融于骨血的羌族传统民族舞蹈风貌、气节,与外来文化进行着部分的融合,是“融而未化、和而不同”的适应,并在保留与适应中形成了羌族各区域间色彩缤纷、各不相同的舞蹈风貌。即使同一类型的舞蹈在羌族各村寨间也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性,对羌族自娱性的圆圈舞蹈的外部形态可大致分为:以茂县地区为代表的“萨朗”舞蹈、汶川地区的“席布蹴”、理县地区的“呦初步”这三大类。

从舞蹈姿态上看:茂县地区的可概括为高位舞蹈,在舞蹈时身体直立挺拔,上身动作幅度变化小,几乎没有上身弯曲向下的动作;理县的此类舞蹈,可概括为低位舞蹈,在舞蹈时多为膝部弯曲向下的动作,甚至单膝弯曲到能与地面接触,且上身向前压低的姿态动作多,也会有很多向下运动的动作。

从胯部动作看:茂县地区的此类舞蹈在舞动中胯部的顶出、摆动、甩动等常与脚下步伐紧密结合;理县的舞蹈中胯部横摆的动作较多见,胯部的动作也常与手臂动作配合,即手往哪里运动,胯就同时往哪个方向摆动,手胯运动方向、力度较统一。茂县胯部的顶出、摆动、甩动等重心皆高,即在身体直立的状态下进行胯部的运动。理县与汶川的此类舞蹈的胯部运动常在重心压低时进行,体态上均呈现向下“坐”的状态,在理县“坐”多表现为直线或斜线的运动,且以向下颤动较多,胯的摆动为左右横摆常见;而汶川向下动作的运动路线则多呈现为胯部走下弧线,在胯部做下弧线运动时袍子往往会轻扫一下地面,随即提离地面。


郑州舞蹈中专学校郑州市舞蹈艺术学校郑州舞蹈中专河南艺校3+2大专河南舞蹈五年制大专郑州舞蹈学院有舞蹈专业的中专学校郑州有哪些舞蹈中专学校
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搜集或网友推荐,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