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论 纵观世界文化艺术史,各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艺术种类颇多且具有独特的审美特性,然中国历史文化艺术更是让世界叹为观止,由于在它的艺术与艺术之间有着独特的共通性,这种承载着链接性的事物就是中国文化精神所带来的意象与意境。同为艺术的舞蹈也是必然的与这种精神密切相关,因此通过意象与意境的这座桥梁我来浅谈中国舞蹈艺术中中国古典舞与中国文化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独特的审美特性。
精神桥梁——“意象之感”
中国文化艺术体系中存在着一种精神桥梁,我们称之为“意象”。在此先不谈意象是为何解,我们先来看看为什么称它为精神桥梁。“自古以来,中国艺术是沿着一条通往化境的神韵之道,即对时空超越的自觉,对自我超越的自觉。艺术从意象衍化到意境,上升为神韵,把化境推崇为最高境界。中国艺术创作是以自己的精神发现未来,创造对世界,对象是我们的对象,意象是我的精神的外化。中国艺术所具有的这种造型观念、时空观念和审美意识,形成了中国艺术的独特韵味。”艺术对于中国文化来讲不是单一的,诗词亦可表现音乐的优美、铿锵、愁闷等情绪,然也可只字再现舞蹈中的形态。字画更可以留下千年前失传的舞蹈神态、韵律以及形态动律。更换言之中国字画中与诗词是共生的,在书法中,书的形式亦是以诗词来表现的,画则是因题诗词而再上高度。还有更多的必然关系是无法逐一列举的,这些联系是由于中国文化所带来的精神层面所影响的。
对于这种精神桥梁是何解,在这里就应有必要说明一下了。““意象”是中国传统艺术的本体和审美旨回,亦是中国古典美学中一个很重要的范畴。“意象”作为一个美学范畴,是南朝梁时文学理论家刘勰在其《文心雕龙帠思》篇中提出的。他说:“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但最初,“意象”并不是一个艺术和美学的概念,而是卜筮活动的术语作“意”与“象”分别出现的。在《周易》中“象”是“尽意(卦意)”。“象”为什么能“尽意”?由于“象”不是生硬的概念,而是一种活脱脱的能变化的生命体。《易经》在“象”与“意”的关系上的把握非常切合艺术创造的原理,因此,历代的文学家、艺术家往往从中寻求艺术创造的法则和理论依据,多以意象艺术的产生和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由于受中国古典哲学的强烈引导,使中国艺术终极形成了自己区别于世界很多民族的艺术之“意象“性质”。“象”是感性的、可见的,它是一种外表形态、形象,具体而明晰;“意”是精神性的,不能为视觉所感知,但能理解、想象,在艺术作品中是一种情思、情志、情意,深远而隐含。“意象”是带有情感的符号象征性、并具有精神内涵的艺术形象。如此,便决定了意象艺术的两个特征:其一,“象”有尽而“意”无穷。其二,需要“观其象而玩其辞”(《系辞上》),利用“空缺”、“似与不似”,充分调动人们的想象。”
中国古典舞与中国艺术的关联
音乐、诗词赋、字画等,均是意象艺术的典型代表。相传战国时期俞伯牙所作《高山流水》之曲,其中还有一个故事,传说俞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俞伯牙惊道:“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从中我们能够看到一个题目,那就是一个不懂音律的樵夫是如何听得懂曲作者心中的感悟?原因就在于中国文化内涵中的意象之感,通过体悟作品来达到感受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这便是意象的作用。曲中每段皆有层次之感,从潺潺小溪直到汪洋大海其感受如同身历其境感受水的活动,这些段落层次的搭配便是作者通过体悟自然达到意象的合一境界。然舞蹈是需要音律所搭配的,中国古典舞也是能够通过意象情景来表现《高山流水》这首曲目,例如《扇舞图画》便是借由《高山流水》所创,通过舞者表演,我们领略到了中国传统舞蹈的“拧、倾、圆、曲”的外化动作,更领略到中国传统舞蹈以刚健挺拔、蕴藉柔韧、富有韵律感的舞姿所体现出来的内在精神:“以神领形,以形传神。”
“书法与舞蹈之间也是不无联系的,《明皇杂录》说怀素和尚看了公孙大娘舞剑器后,草书大为上进,由于他从这种舞蹈中受到抑扬之势的启发。在这里两者之间就有着美学共性的四个方面。其一,力的运动与平衡。舞蹈是通过提炼和美化了的、有节奏的人体动作,来表现现实和人的思想感情的艺术:而汉字的书写在进进书法这个审美领域以后,也就是表现作者思想情绪和审美情趣的合于某种规律的笔墨的运动中透发出来的。这种力不是一种直线的冲力,而是那种“以锥画沙”的、逶迤宛转而前进的力。这种力不是单向的、光滑的而是不断内聚和逆着内聚的矛盾运动的力。所以,舞蹈和书法的相通的美学特性,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不断平衡和不断打破平衡的力的运动。其二,生命情调。舞者身体的韵律,造成舞蹈强烈的生命情调;同样,书家渗透个性而又合乎法式的笔墨运动,也使书法表现出郁勃的生命感。其三,感情的外化。我国古代舞论早就指出,舞蹈是表达感情的极致和最高形式。舞蹈的这种功能,书法同样是具备的。舞蹈和书法,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找出了美化了的人体动作、笔墨线条与所需要表达的感情、情绪的结构形式。其四,抽象性和表现性。舞蹈艺术和书法艺术以抽象美为特征,其根源正是由于他们要把本来不具备形式的感情、情绪,孤立地、无所依傍地抓取出来予以表现。这种表现又不是写实地再现事物的外在形貌,而是给出从生命运动中体现出来的一些精神概念塑造出丰富的、可以感受的动态形象。”
诗词赋等各种各样的文学作品在意象观念上与舞蹈也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这是由于同样具有抒怀功能、同样要求节奏感和韵味美,双方之间本来就存在着共性,何况又是处在这样一种浓郁的文化氛围之中,从大量涉及舞蹈的诗歌可知,诗人当中很少不对舞蹈抱有爱好的,连“诗圣”杜甫,碰到春光明媚、心情愉快的日子,首先涌出的动机便是盼看有人召他赴舞宴。在古代诗人不仅是舞蹈的爱好者,而且是舞蹈的欣赏者和品鉴者。凭着自己高度的文学艺术修养,他们对舞蹈的审美有着超乎凡人的领悟和丰富敏锐的感受,很多以描写舞蹈艺术为主的乐舞诗便是这种悟性和感受的结晶,有些时候通过诗人的艺术再创造,甚至赋予舞蹈更浓郁的诗意。杜甫对公孙大娘《剑器舞》的描写,白居易对《霓裳羽衣舞》的刻画,都是其中的著名例证,因此在当代的今天在我们无法追寻历史舞蹈的源头时,就是中国文化的这种意象的桥梁使得我们还是有机会能够将历史复现。在唐代有不少乐舞诗表现的均是当年盛行的异域《胡旋舞》、《胡腾舞》、《拓枝舞》,以及民间乐舞、祭奠、宗教节日歌舞等等,这些在现在来讲只残留着拓片、壁画或零星代表动作的陶俑。也就是说我们只能看见的是舞蹈过程中的一瞬间而看不到整体全貌,丢失的就是那连接过程中的动作,同时也代表着失往了舞蹈的神韵,然而透过这些文学作品我们却可以找到这些韵脚,例如诗人岑参在《田使君美人舞如莲花北旋歌》中说:“美人舞如莲花旋,众人有眼应未见。高堂满地红氍毹,试舞一曲天下无。此曲胡人传进汉,诸客见之惊且叹。慢脸娇娥纤复秾,轻罗金缕花葱茏。回裾转袖若飞雪,左鋋右鋋生旋风。琵琶横笛和未匝,花门山头黄云合。忽作出塞进塞声,白草胡沙冷飒飒。翻身进破如有神,前见后见回回新。始知诸曲不可比,采莲落梅徒聒耳。众人学舞只是舞,恣态岂能得如此。诗中布满异域情调,在其中不难想象当时那个年代《胡旋舞》、《胡腾舞》、《拓枝舞》等西域舞蹈的舞蹈韵律,这样给我们在当前年代下研究中国古典舞留下了珍贵的佐证。”
“傅毅与曹植几乎是同时代的人,而这个时代正是中国古典舞的游仙旨趣最为恣肆的时代。傅毅《舞赋》描绘的是所谓“郑卫之乐”,曹植《洛神赋》描绘的是“洛水之神”——宓妃,两篇赋文的文字都十分凝练。比较《舞赋》与《洛神赋》,都可以看出无论是傅毅笔下的“郑女”还是曹植笔下的“洛神”,都被视为“美人”。其形貌是美的形貌,其神情是美的神情,其动态是美的动态。”对比以上结论,我们不丢脸出,我们的文学艺术和舞蹈之间这意象桥梁是多么的重要,在当前这个时代和社会背景下,对于中国古典舞的复现和再造是是十分困难的,我们可以说从某种角度上来讲是失往了这些古代舞蹈,但也从某种角度上来讲它从来就没有离开过我们,甚至一直延续在我们的血液里——中国文化之中,所以说我们的中国古典舞在意象桥梁下是拥有着生生不息的气力的。
通过以上艺术门类来***古典舞是具有中国独特的审美风范的,“而这种审美风范有三个突出的特点:“回”的形态——所谓“体如游龙”、“转似回波”;“流”的过程——所谓“行云流水”、“彩云逐月”;“韵”的内核——所谓“神形兼备”、“绰约闲靡”。简单来讲“回”可以说是旋转,“流”即是在舞蹈动态、体态上的连绵不断的活动感,“韵”也就是舞蹈中所独占的神态与内涵,就单单看这三点来讲中国古典文化所给予舞蹈的审美是十分重要的,也就是说中国古典舞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动作上的出色和技巧上的赞叹,更多的应该是深厚的内涵。”中国古典舞在中国古典文化的熏陶之下,所具有的是中华文明的文化内涵,所体现的审美就是在那一含、一腆、一收、一放的韵律感,就在这些许的小动作之中我们就可以找到那种惟妙惟肖的中国古典之美,再者在中国古典舞之中还意蕴着各种相关中华艺术的气味,在舞蹈中我们不丢脸出那种类似诗词、字画的韵律感,也在舞蹈的动作韵律上能体会到中国古典音乐的“弦外之音”的留白之感。
剧目通过意象韵味展现中国古典舞审美特性
现今中国古典舞的作品都是带有着中国古典意象的味道的,在舞蹈的编排上通过对指定创作人物的研究,挖掘出被创作人物所在时期的审美倾向,以及被创作人物的性格和艺术或文学上造诣,再通过音乐的结合就能够比较符合的复现历史人物形象已达到舞蹈古典性的意义,在这之中人物形象的把握是重中之重,由于在整个舞蹈中要体现的主体即是被创作的人物,只有通过对其认真的剖析才能够拥有那种令人神往、回回古典的意象气味。
中国古典舞的创作对于当前时代来讲并不是一件轻易的事情,由于在中国历史上来讲很多珍贵的舞蹈资料和舞蹈形式都随着战争等各方面因素流失了,在这种条件之下我们想要创作是十分不轻易的,致使很多舞蹈前辈和教授都费劲一生的时间往研究往整理这些遗失的资料,但通过这些努力纯粹的历史舞蹈是不能够再次“复活”,所以我们只能够通过些许拓片、壁画、史料等相关艺术所描述的古代舞蹈来整理这些历史片断终极达到对中国古典舞的“复现”与“创新”。
在中国古典舞的剧目中意象性是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的,在舞蹈剧目中无论是在创作的过程中,还是在表演的过程中都是离不开意象的。由于在创作的过程中所需要的人物个性、生活背景、衣饰等因素都是需要一定程度上的考究,这样才能够达到对创作有一定的帮助和限定,终极得以展现中国古典舞的风韵和内涵,也就是说我们通过与创作人物相对应的时代相邻艺术来“再现”古典风韵。而在表演上来讲,通过对一些相邻艺术之间所带来的意象之感能够让演员体会到创作人物所在的时代、所生活的环境、以及人物个性等方面的因素,逐渐使演员在表演的过程更能够诠释舞蹈中所表达的意义和中国古典舞的气味与韵律。 在我们的舞蹈教学中,我们通过对所选的古代人物的各项分析来得出如何往更加完美的展现一种中国古典舞所具有的独特美,在这些过程中我们不仅仅单一的往对人物进行考究,还通过历史上各种文人对其的评价进行综合的分析,在这些过程之中我们能够捉住意象性与中国古典舞之间的联系。
简单从课堂剧目与表演性组合来讲,这种意象性能够赋予我们对舞蹈本质的了解,也能够让我们在表演中体会到“古典”的韵味,并且能够给予观众们对中国古典舞美的了解,哪怕是点滴的出手或转身都能够通过意象性的指引上升到更高的层次,也能够在那一瞬间体会到那种中国古典舞所带来深厚的民族文化气味。
说了这么多,我们透过典型剧目来看一***古典舞的审美是怎样通过意象这一连接达到如此之美。《谢公屐》是孙颖老师之作,剧目中表现的是一群放荡不羁、桀骜不驯、笑傲山林、脱离世俗的文人雅士。剧目以一幅风格浓郁的山水风格做为创作背景,极力展现魏晋时期文人们游山乐水、吟诗谈玄的生活。在舞蹈中更通过诗词的借喻来展现魏晋时期哲学重新解放、人文精神觉醒、思想异常活跃、文化思想转变的时代特征,以此为《谢公屐》创作的主体精神,并把这种精神灌注于舞蹈形象之中,从而将中华民族千古以来不可忽视的“士”阶层的形象鲜明而又正确地再现于世。“孙颖老师在谈及创作思路时不止一次提到,人物形象虽定位于魏晋文人,但他不只想到了不滞于物、潇洒傲气的嵇康、阮籍,遁世回真的陶渊明,游山玩水、纨绔习气的谢灵运:更有着屈原的楚地情怀、庄子的逍远驰骋和李白的浪漫想象。孙老师亲手为《谢公屐》这个剧目写了歌词:“滔滔江汉接九天,莽莽横岳锁云烟,铁笔难书赤壁恨,清茶说古笑阿瞒......踏木屐,舞翩跹,吐清商,合管显冬信口长歌君莫笑,共与诸君乐陶然......”这种才气横溢的中国文人精神的相互买通、回响、合唱,假如没有编创者的文化情怀和文化想象,恐怕很难再现。在这之中我们能够看到意象的连接性给予中国古典舞什么样的审美之感,在亲身体验《谢公屐》时,透过诗词中那种深厚的文化感让我们在那一刻与历史融合,就好似真正同游山林、谈天说地,更能够感受到那种文人的气味,虽不说是那种血脉喷涨之感,但也有了那么一丝傲骨铮铮之情。《谢公屐》在创作中孙颖老师极其重视创作的文化时代,借由时代之感展现一种中国历史的浓郁气味,将中国千年的文人文化通过意象的连接更深进的往表达一种中国古典舞的独特美。”通过举手顿足、诗词之感,加之音乐留白、弦外之音的辅助,让我们深刻的明悟,中国古典舞的审美就在于那种深厚的文化底蕴之中,由于只有在文化底蕴的衬托之下中国古典舞才能够才能够称之为是“中国古典”。
结论 在中华历史的千年文化传承之下,中国古典舞的美并不是独立的,它具有一种与其他中国古典艺术之间的共通性。文化感,是中国古典舞最重要的审美特性,也正是由于这种文化感才使得中国古典舞蹈艺术得以继续发展。意象,是中国古典舞的重要连接,由于有了它中国古典舞蹈才能够得以继续传承。中国古典舞美在意象,意象也让我们得知中国古典舞审美的特性是在于文化,没有文化的积淀何谈“古典”,没有中国文化更何谈“中国古典”呢?所以说,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才真真正正的是中国古典舞的审美特性。
参考文献: ①作者:周韶华 《1991年意象艺术国际研讨会论文集》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第6-8页 ②作者:袁禾 《中国舞蹈意象概论》 文化艺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4 印刷时间:2007.5 P1 ③作者: 李娟 《中国传统音乐赏析》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4.9 印刷时间:2004.9 P56 ④作者:费秉勋 《中国社会生活丛书》 舞蹈篇 三秦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9.04 印刷时间:1999.04 P60 ⑤作者:张明非 《唐诗与舞蹈》 漓江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6.5 印刷时间:1996.5 P49 ⑥作者: 于平 《中国古典舞与雅士文化》 吉林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2.6 印刷时间:1992.6 P87 ⑦作者:袁禾 《中国舞蹈意象概论》 文化艺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4 印刷时间:2007.5 P207 ⑧作者:孙颖主编 《汉唐古典舞师生文选》 中国文联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12 印刷时间:2009.01 P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