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欣赏是人们感觉、体验和理解舞蹈艺术的一项实践活动。人类的舞蹈实践活动是由创作 表演 欣赏这几个基本环节组成。
舞蹈创作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环节;舞蹈表演是中间环节;舞蹈欣赏是作为舞蹈创作和表演活动的接受环节而存在的。舞蹈创作和表演归根到底都是以欣赏都为对象,供人们欣赏的,所以,舞蹈欣赏的地位不能侧目而视。
个人认为:舞蹈欣赏活动主要表现为欣赏者主体性的一系列心理活动,即动作感知、情感体验、想象联想、理解认识。舞蹈的社会功能也主要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通过欣赏者的心理活动才得以发挥。本文试用就舞蹈欣赏中的一系列心理活动进行分析,以求得理论上的进一步理解。
一
舞蹈欣赏中的动作感知。
舞蹈欣赏中的动作感知,指通视觉达到的,对舞蹈动作及其组合形式的完整印象和总体知觉。完整的动作感知,包括辨别动作节奏、力度、造型等基本要素,也包括把握这些要素合成的舞蹈主题、旋律等整体性的舞蹈结构。
1、欣赏者动作感知能力的表现:
首先,是对舞蹈动作的表现力的感知。动作的表现力,主要是指舞蹈动作的节奏感、旋律感及主题的整体感知等诸方面。其中,节奏感具有最重要意义。因为舞蹈动作的表现力主要是通过节奏来进行的,正是节奏的变化,才最有效地传达出舞蹈艺术的表情性质,才使动作能够千变万化,具有无限丰富的表现力。我们只要看一下绚丽多彩、独具特色的各民族的舞蹈动作,就会明白节奏的重要意义。节奏感是获得舞蹈美感的最重要方面。对动作节奏感知最主要的是对节奏进行特点的感受,并由此而达到对节奏美及其中蕴含感情内容的体验。如双人舞《命运》(贝多芬曲)的动作感知,就要注意感受动作节奏所表现的痛苦、抗争和希望的强烈感情。旋律感,是舞蹈动作感受力的重要因素。正是旋律的起伏变化和抑扬顿挫,使得舞蹈艺术进一步拓宽了感情的氛围。因此,欣赏者必须用与节奏感同等的注意力培养自己的旋律感。
此外,舞蹈是时空艺术,一系列动作的显示、发展和结果过程实际就是舞蹈主题的表现过程,因此,欣赏者要善于从时空上把握总体表现力。
其次,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对舞蹈动作的注意力和记忆力。人体动作转瞬即逝,如果欣赏中没有对舞蹈动作的高度注意力,那就不可能得到对舞蹈动作的感知。这种注意力,即指欣赏者随演员的舞姿变化而产生的稳定心理。对于欣赏者来说,短小的舞蹈,容易集中注意力而对那些长达几十分钟的大型舞剧,注意力就不容易集中。同时,由于时间特性决定了记忆力的舞蹈欣赏中也异常重要。如果欣赏者在欣赏中,对已出现的舞蹈动作,特别是一些展现主题动作,没能在自己记忆中留下印象,那么对以后出现的动作就不能很好领会。如果欣赏者记忆中储存了相当数量不同风格,不同类型的舞蹈动作、片段以致整个组合动作,那么欣赏一个新作品时,就会从比较中更好地感知它的特点。
2、舞蹈动作感知主要是一种通过视觉进行的感性活动。舞蹈动作感知的特性在于欣赏者对舞蹈动作及其组合形式的感性经验与直接印象。这种能力的提高主要依靠在欣赏中感性经验的不断积累和丰富。当然,恰当的理性分析有助于对动作更准确,更深刻地进行感知,有利于舞蹈感情的抒发。
3、动作感知是舞蹈欣赏的前提和基础,同时,它又构成对舞蹈形式美的欣赏。人们从舞蹈中最直接接触到的是动作,这是前提,而且舞蹈的一切表现内容都要经动作来引发,舞蹈欣赏中的一切感情体验和形象联想想要以动作感和为基础。如果只注意猜想这段舞蹈说明了什么事情,那段舞蹈描写了什么形象,这种欣赏不会有结果,因为他们的想象并不是真正建立在动作感知的基础上。
有的欣赏者虽然能够对舞蹈动作产生某种情绪反映,但由于不能感受动作旋律和节奏的发展变化,不能感受舞蹈动作速度、力度等,那么,他们的感情体验也只能反映舞蹈内容的最一般的、不确切的、模糊的轮廓,而不能深入、具体地把握动作丰富而细致的感情变化及其表现意义。所以说,动作感知是舞蹈欣赏的前提和基础。
另一方面,动作感动构成了对舞蹈形式美的欣赏。舞蹈内容是社会生活美和人的思想感情美的艺术表现;而舞蹈形式美则表现为在传达内容美时所创造的赏民悦目的舞蹈造型形式。大多数舞蹈作品美都表现出形式美和内容美的完美融合的特点。我们不能从纯形式的角度去欣赏作品,因为从几千年舞蹈艺术发展规律来看,舞蹈在本质上是一种表现艺术,是人类现实生活和思想感情的艺术表现。
因此,舞蹈动作的感知既构成了对舞蹈形式美的欣赏,即对悦耳动听的舞蹈音乐和赏心悦目的舞蹈形式的欣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视听觉上的快感和精神上的愉悦。更重要的,它是整个舞蹈欣赏的前提和基础。
二
舞蹈欣赏中的感情体验。
感情,是指人的喜怒哀乐等心理活动。心理学上常常把无限纷繁的情绪和情情绪概称为感情。
舞蹈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这是舞蹈美学中一个根本性问题。
刘勰在《文心雕龙 知音》中说: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即指作者是由于感情的激动而写出作品;读者则透过作品而深入体验其中所表达的感情。可见,艺术都表现感情,以情动人。舞蹈艺术比一般艺术更善于抒情。因为没有感情,就不会有舞蹈的意境。没有意境,当然也就产生不出形象的动作来。舞蹈象吴晓邦在一九三八年演出舞蹈《义勇军进行曲》和《游击队员之歌》,台下观众热烈鼓掌、同声歌唱,群情激愤;舞蹈家陈爱莲塑造的林黛玉,做到了形似又神似,尤其是 焚稿 一场,在内心感情的表达上,分寸得当。总之,舞蹈形象是直接视觉的,是通过动作姿态和表情来表达思想感情。
就本质而言,舞蹈欣赏过程就是欣赏者感情体验的过程。它既是欣赏者对舞蹈感情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也是欣赏者自己的感情和舞蹈中表现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
首先,准确、深刻而细致地体验舞蹈作品中的感情内涵,是感情体验的基本要求。舞蹈,形象主要是人物行为、思想、性各和喜怒哀乐的情绪变化,以及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所以体验感情内涵主要是从人物的身份、性格、感情出发,并从各方面去揣摩和研究。舞蹈表现的感情是由一定社会生活所引起的,并含有不同的思想内涵。远古的音乐,舞蹈和诗歌是三位一体的,后人概括为: 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气从之。 因此,欣赏者进行情感体验时,一方面要通过对舞蹈本身的反复观看,凭借直觉更准确、更细致地体验舞蹈的感情表现;另一方面要从广阔的方面,特别是舞蹈的创作构图、风格等方面进行研究和了解。
其次,与欣赏者自身的生活体验及感情要求密切结合。在舞蹈欣赏中,往往是表演产生的感情和欣赏者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情活动融为一体,成为欣赏者切身的感情活动。这时,欣赏者的感情活动随舞蹈动作、情节的发展而自由地起伏跌宕,甚至达到觉得舞蹈所抒发的主是自己的感情时程度。因此,那些平时生活中具有丰富和深刻的感情体验的欣赏者,就有可能更好地对舞蹈进行感情体验;而那些对生活缺乏深刻理解的欣赏者,对于舞蹈特别是那些具有丰富而深刻感情内涵的舞蹈的欣赏,就必然受到很大的局限。
其三,对同一舞蹈会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任何舞蹈作品都有它本身的的主题、感情性质,但由于每个人的欣赏水平、素质等诸多不同因素就必然地在欣赏中表现出不同的欣赏层次。同时,每个人又是根据自己的不同生活经验来体验舞蹈作品所表达的感情。因此,出现不同的体验是完全正常的。
从上述可知:舞蹈欣赏活动中,表演者和欣赏者的关系正是这种既一致又不一致的辨证关系。欣赏者只有充分调动自己平日所积累的生活经验和感情体验,同时又能够与舞蹈作品所表现的感情基本性质上取得一致,使得自己的情感体验得到充分展开。
三
舞蹈欣赏中的想象联想。
想象和联想在有关舞蹈的著述中运用普遍,一般是指由舞蹈动作感知和感情体验唤起的对相关的生活形象和意境的想象联想。
想象和联想在各种文艺欣赏中都占有重要地位。舞蹈欣赏就其性质上说,是一种再造想象活动。
舞蹈是一门表情艺术,它擅长于表现和激发感情,并以直观的舞蹈动作表现出来。舞蹈欣赏活动中,一方面是对原作的体验和经验是欣赏对象的制约;另一方面,它又带创造性的想象,受欣赏者主观条件的制约。通过想象和联想,欣赏者不仅在自己的头脑中再现出原作的艺术形象,而作还会以自己特殊的生活体验和艺术感受去丰富和补充原作的艺术形象。那些有丰富生活经验和舞蹈艺术修养的欣赏者,甚至可以发现原作中编导主观尚未意识到的生活形象的蕴涵及其社会意义。总之,想象和联想一方面有助于欣赏者更具体、更形象地感受和理解舞蹈作品;另一方面,又是把舞蹈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的中介环节。
舞蹈欣赏中想象和联想的表现形式。
1、静中生动。
舞蹈中的造型是一种 静态艺术 ,往往只是表现生活中某一瞬间的一个场面,但舞蹈欣赏者往往通过自己的丰富联想和想象,产生不同的音响,出现连续性的梦幻似动作,虚构出运动的构图。
2、以小见大。
以小见大,也是以欣赏者的联想和想象为前提条件的。中国戏曲舞蹈上 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 , 一个圆场千百里,一支曲蝉五更天 ,离开了观众的联想和想象,就变成子虚乌有。舞蹈欣赏中的这种从小见大,从有限到无限,从个别到一般,以及举一反三的现象,都与欣赏者的联想和想象有关。
3、以假乱真。
有人说: 演戏演戏,全是假的。 是的,可是观众欣赏却信以为真,如舞剧白毛女的欣赏中,观众或不忍目睹;或同情流泪;或愤怒不平,完全靠欣赏者的联想和想象。
4、无中生有。
许多舞蹈作品中,往往留下不少虚无空白的地方,这是精通艺术规律的大师有意识地留之来让欣赏者联栌 想象去填补,以便使他们得到更大的审美满足。如舞会上,布景往往省略,将景化入演员的表演中,扩展在观众的想象中,这样往往有无形之想、无声之音、言外之音的作用。
5、由物及人。
有的舞蹈作品并不是直接描写人物的,如《天鹅舞》《鱼美人》。这些作品都经过艺术创造的拟人化,主要用来抒发人的思想感情。这种寓意于物,借景抒情的作品,只有通过欣赏者的联想,才有领会它们的真意。如《水草舞》中运用了舞动的欣赏形象联想。
总之,因为有了联想和想角,使得舞蹈中许多表面看来不大可能存在的现象,变得可能使一些不大合理的东西理所当然地存在着,使得一些本来没有生命的事物,也活了起来。但不管如何,想象和联想仍是以具体欣赏形象为基础的。丰富的生活体验和具体的欣赏形象,对到舞蹈欣赏者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舞蹈欣赏中想象和联想所需要的两个基本条件。从实质上说,想象或联想都是欣赏者依据客观的舞蹈作品展开的带有创造性的主观心理活动,因此,要求欣赏者:
首先,培养准确地感受和理解舞蹈主题及动作的能力,这已有说明。
其次,要有生活形象的充分贮备。这种生活形象的贮备有直接和间接两种。从自己直接生活经历中积累起的生活形象,具有间接经验不能比拟的准确、鲜明和生动的特点,它对舞蹈中想像和联想是非常重要的。这种直接经验的贮备要求欣赏者对生活中的一切,尤其是对人的感情及丰富的情绪,都应留意观察,细心体验。然而,一个人的直接生活经验毕竟是有限的,许多东西要靠间接的生活经验。其中,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是欣赏者积累间接生活经验的一条重要途径。
四
舞蹈欣赏中的理解认识。
舞蹈,乃至整个艺术欣赏中的理解认识,一般是指运用理性思维,对艺术作品的形式,内容以及思想意义进行审美认识和评价的心里活动。从舞蹈角度来说,形象感知与理性分析是密切结合,相辅相成的,共同完成舞蹈的美。虽然不同的舞蹈作品理性分析成分有异,如对娱乐性极强的交谊舞、霹雳舞、迪斯科等,理性参与成份较少。但是从舞蹈欣赏的总体看,特别是对那些具有深刻内容的舞蹈作品来说,理解认识是不可缺少的,如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国革命之歌》等作品。
人们从舞蹈欣赏中获得美感,不只是感官的快感,更主要的是精神的愉悦和理性的满足。
人们在很多时候,对舞蹈欣赏,只停留在感性认为阶段。只有具备一定的思想水平和艺术修养,对舞蹈作品进行深入的反复欣赏,才能进入理性认识阶段。在欣赏中,由于舞蹈的分门别类,理性认识的表现形式是各异的。有的是与歌词一起表达形象,由于歌词能够明确,具本表现出作品的内容,因此理性的东西表现得比较直接和明显。有的作品则完全是由理性认识呈现比较复杂的情况,这主要是表现在对作品时代背景、编导思想、创作意图,特别是本身的感情内容与社会意义的认识上面。当然,这是复杂而困难,故始终是舞蹈美学的重要课题。如对舞蹈《天鹅湖》的欣赏属于后者。
柏林斯基说: 思想消融在情感里,而感情也消融在思想里。 一些优秀舞蹈家的作品表明舞蹈不仅是一种人身抒发感情的艺术,而且要通过感情的深刻抒发和舞蹈形象的合理发展来表现深刻的哲学思想。
在现实欣赏中,人们往往会对表情、技巧等发也一番感叹和议论,这就是欣赏者对舞蹈作品和舞蹈表演的审美评价。舞蹈的美评价。一方面要求欣赏者对于编导所创造的艺术形象要认真进行感受、体验和理解,把编导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在自己的意识中再创造出来;另一方面又要求欣赏者以此为前提,对舞蹈形象,也即对编导对生活的主观评价与艺术表现进行 再评价 。因此,欣赏者在欣赏活动中,对欣赏对象既要 入乎其中 ,即感受、体验与理解,又要 出乎其外 ,即进行审美评价。
许多场合下,欣赏者的审美评价会增强舞蹈审美的愉快,有些场合也会出现欣赏者与表演不相一致的情况,如健康情趣的人反感思想颓废的舞蹈,因为他们没有获得美感。
总之,舞蹈欣赏中的理性认识,正是在对舞蹈作品的理性认识和审美评价中,显示它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的。这种理性认识是和欣赏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它集中体现为欣赏者对舞蹈的审美观。
舞蹈欣赏,即舞蹈的审美活动,不应排斥各种心理要素的分析,应该把舞蹈作品中的动作感知,情感体验、想象联想和理性认识等诸多心理要素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和调动它们的作用,以达到对舞蹈美的充分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