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当人的精神世界的扩张和客观化在信息文明时代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现象时,人们忽然发现自在的自然已远离,人生存在人造环境和人文环境中,唯一能把握的最后的自然就是自己的身体,在感受性钝化、感觉复制化、感性认识和感性经验模糊化的背景中,肉身、感觉、情感、意志、欲望、本能等字眼在科技理性统治、机械性文化主导的格局中分外鲜明地摄住眼球,肉身是最近最后的自然,情感是精神的自然界、非理性是人与机器区别的关键,身体艺术直接反映人的内在世界,身体语言是新视听时代最直接和人性化的表达形式,身体 肉身,成了重要的哲学范畴,身体艺术在当代再度成为时尚。
关键词:身体;舞蹈;美学
一、舞蹈是身体艺术的极致
所谓身体艺术,偏重于实践层面的是指以身体为美化、改造对象使之趋于美的理念的艺术,如美容化妆、服饰健身等,偏重精神层面的是指以身体为表达媒介和表现对象的艺术,如静态的人体雕塑绘画工艺作品和动态的舞蹈武术和表演艺术等。身体艺术应该是前语言文字时代最早发达起来的艺术之一,许多动物都可以娴熟地使用身体语言传递较复杂的信息,如蜜蜂的觅食路线舞蹈和群居动物的类社会行为的固化形式:如示威、示爱、占有和讨好等行为规范,在人类的物质生产还停留在从自然直接索取食物,人的精神生产还在萌芽阶段时,人的自身再生产活动已积累了丰富的情绪情感因素甚至意志理性的因素,成为人化的生产,表现在性对象的定向选择上,以及展示性吸引力的越来越复杂的形式上,人体是最早的审美对象和艺术表现对象,并始终是人类使用最得心应手的表达工具。
舞蹈是身体艺术的极致,在人与人的语言文字产生之前,身体就是众多生命体的唯一表达媒介,身体语言在这种自然表达中逐步丰富,身体因之获得了强大的表现力。广义而言,艺术是任何事物臻于精致的表现形式,从逻辑推演和考古发现来看(如史前岩画的舞蹈场景和陶器舞蹈纹),舞蹈是最古老的艺术之一,在原始社会的生活和原始宗教中有着无与伦比的重要地位。舞蹈把身体语言发挥到了精致,手腕臂肩、足腿膝胯、背胸腹臀、颈头目面甚或口耳鼻舌,均获得强劲的表现力,至今在各民族舞蹈或原始部落舞蹈中仍能看出,不同民族舞蹈的特色往往体现在不同身体部位舞蹈语汇的宏扬上。身体语言从象形写实到抽象象征,从生活样态提炼到艺术形式加工,从肢体到表情(由集体舞蹈到Video表演的变化中可见精神内涵细致表达逐渐突出的进化历程),从实用仪礼、生产生活经验传递到审美观赏,从表意到抒情,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舞蹈艺术在前语言时代已达高峰,巫舞、性舞、和带有经验传递及叙事性质的舞蹈在原始社会阶段是主要艺术形式,而进入阶级社会后,礼舞、军舞、乐舞及人文教化性质及专业表演舞蹈成为主流。原野舞蹈和宫廷舞蹈的分化,标志着身体艺术由群体性到个体性、由规范性到艺术性的转变。
二、舞蹈是强烈情感表达的直接形式
当艺术形式逐步丰富起来后,艺术的功能也脱去其实用性而独立发展,艺术越来越突出地成为情感的精致表达形式,而在表达情感方面,舞蹈艺术的媒介直接性和情绪感染力及群众性基础几乎是无与伦比的。舞蹈是强烈情感表达的直接形式,《诗大序》中就有言: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可见舞蹈艺术在艺术门类中的特殊地位。这种动态艺术显示的生命力之美比静态的造型艺术和抽象的语言艺术以及空灵的音乐艺术更有力度。
身体是人最得心应手的表达工具,也是最早和最后的表现工具,具有终极性和彻底性,在原始艺术和当代先锋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而身体艺术有其不可言说的一面,难以在后来优长发展起来的语言文字系列中得以充分表达,因而影响了身体艺术经验的累积与传承,又无现代音像技术保留的便利,后世往往只能在造型艺术(如绘画雕刻)残留场景和文学艺术的模糊描述中揣摩复现其当日盛况。语言文字的产生促进了人类内在世界的发育,也替代了不少身体语言的表达,甚至导致了身体语言的退化。随着语言文字的发展,集体性的身体艺术的发展开始衰落,而个体性的舞蹈艺术更趋细腻精致,古典戏剧舞台艺术因音像技术不发达,语言传播受限,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必须夸张,音乐必须音量很大,因而形成古典舞台艺术的张扬鲜明的特征,从服饰道具发型脸谱化妆布景等均烘托出远距交流所需气氛,而现代技术的推进使细腻的表演成为可能,古典舞剧的华丽夸张被现代舞蹈的精炼和纯粹、自然的风格替代,舞蹈的群体性再度复兴,但与宗教舞蹈的神圣和宫廷舞蹈的礼仪疏离,而成为娱乐和消费文化的宠儿,舞厅舞场成为大众休闲狂欢的场所,舞蹈训练成为幼儿教育、青年塑身、中年怡情、老年锻炼身体的群众艺术形式。身体语言再度发达起来,如Video表演艺术中高度复杂化的动作表情,国际化手语的抽象表意功能的强化,以及家庭摄影录象网络普及后视觉文化的发展导致大众身体艺术创造与鉴赏成为时尚等等,身体的人工化、精神化、艺术化的倾向十分明显。
大幅度的肢体动作是早期舞蹈艺术的特征,并且以道具延伸和强调人的肢体,如衣袖绸扇鼓剑,以及裙鞋铃佩等,而舞蹈艺术进入成熟阶段,作为精神的镜像的面部表情也不再是面具脸谱式的简单夸张和概念化,而更趋生动丰富,是现代表演艺术的重心,并与肢体动作融为一体。心灵的波动在身体上放大,身体的意蕴在面目中升华,舞蹈的表演性、抒情性、思想性大大增强,身体的表现力在舞蹈艺术中发挥到了极致,赋有灵性的身体和可感性极强的观念在人身上统一,身体艺术在当代成为时尚,我们随处可欣赏身体的思考与心灵的舞蹈。而比起其他艺术形式,舞蹈依然是情感的直达车。早期群舞强调情感认同,而现代独舞则突出心灵个性。身体形态的优美与崇高的两极,身体语言内涵的悲剧性与喜剧性的两极,均体现出人类情感和精神的感性形式的风韵。
三、古典美学中身体语言的泛化及其局限性
随着文字语言的发达,虽然专业舞蹈仍在不断精益求精,而人类身体语言和身体表现力呈整体衰落之势,但身体艺术曾达到的精神高度启示着后起的艺术与美学,舞蹈这种早熟的艺术还是在古典审美文化中留下了印记。如古典美学范畴系列的身体譬喻,在早熟的文化体系中尤为明显。
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同构是原始宗教的普遍观念,如印度的 原人 观念,中国的 天人相符 论,在对自然界的模糊认识未能上升到探求客观规律的科学层面的时期,人们往往以对人自身的了解去揣测自然,无限放大人自身以形成神话式的宇宙系统认识模型,以想象力弥补认知缺环,以情感渗透替代理性思考,以艺术表现替代科学探求。而这一时期出现的理论形态也带有原始思维、诗性智慧的惯性,表现为寓言式的哲理、神话式的科学、象征性的艺术、诗歌性的历史、描述性的理论,以及鉴赏感受性的美学。古典美学即使讨论美的本质问题,也多从譬喻开始,而身体是譬喻之源,这样,古典美学理论中从身体表现力延伸而来的美学范畴便格外突出。
身体语言有三个层面:身体形态、身体情感、身体理念,因而身体艺术可以是再现艺术、也可以是表现艺术或抽象艺术、观念艺术。多数民族舞蹈拟态象形、抒情叙事的功能突出,中国戏曲舞蹈中以身体动作模拟场景制造氛围亦有很突出表现,与中国绘画之写意、书法之抽象、小说之白描等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印度的《舞论》体现出早期舞蹈美学理论形态的高度成就,印度舞蹈中手势的指意象征意味极为复杂多样(如各种手印),体现出身体表现力的高度成就。中国古典美学突出体现了人与自然互渗思维背景中身体语言泛化的倾向,食色性也,饮食文化中成熟起来的滋味、品味、中和等范畴,性文化中发展起来的生命力、元气精气、刚柔相济、阴阳和合等理论,对中国文化发展影响甚深。对人的审美(如相术)及在儒家 比德 观念和道家 法自然 观念导向下的对自然的审美,均强调人的主体体验,艺术品评与人物35品评并进互促,魏晋风度的个性化表现与审美风格类型化范畴呈明显对应关系,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形神气韵、风骨神秀、骨肉血脉、心相情貌、性志仪态、味品操致、能妙神逸、兴趣意境等系列范畴,显然与身体相关。日本的姿容幽玄和印度的妙相情味等范畴也同理可观,西方古典美学中崇高优美范畴显然与性别特征扩展有关,悲剧性喜剧性等虽更多从人的精神世界入手,而其特征描述也有从人体特征生发的痕迹。比较起来,中国美学的风格类型描述与相术和人物品评的关系更为密切,理想人格与理想美的关联更直接,儒之雅正、道之清逸、佛之超绝不仅在民族理想人格的塑造中影响深远,在艺术美学上也各领风骚,显现出身体艺术之形神关系在早熟的艺术美学理论中的突出地位。
沉重的肉身还是有它的局限性的,虽然印度文化中对人体审美的细致入微与其对人类意识层次及精神境界的精密分析可相媲美,但身体审美与感性肉欲、情感生活的天然联系也局限了美学范畴的精神发展空间,而脱离肉体局限的理性则有助于科学发展、人性拓展和精神突破。执著于感性体验的东方文化在近现代落伍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顺延原始思维走向,而缺少理性的超越。
四、身体艺术的反叛性和先锋性
依照弗洛伊德开辟的精神分析学理论,文明的进步体现为对本能的越来越深刻的压抑,这是现代精神疾病泛滥的重要原因,性使人对美格外敏感,而艺术创作动力来自性本能的升华,这一理论已揭示了肉身与理性的冲突。叔本华的意志本体和尼采的酒神精神更体现出非理性的价值颠覆功能,在法兰克福学派的感性解放论和舍勒的情感现象学、福柯的精神谱系论及后现代主义的情绪反抗、身体革命中,均能看出人类现代文明发展中,曾被宗教理性及道德理性和科技理性征服、驯化、压制的身体逐步复苏和反抗的过程。事实上,身体是始终具有反叛性的,自 垂裳而治 ,人类开始遮蔽身体,便是理性对肉身统治(或以保护、美化的名义)的开始,身体本能和欲望对文明压抑的反抗从未停止,宗教舞蹈中肉体是神秘灵媒,礼仪舞蹈中肉体体现的是驯化了的美,现代舞蹈中挣扎的肉体和娱乐舞蹈中狂欢的肉体则是反抗中的或积极或消极的精神。在不同文化体系中身体的地位和反抗形式均有差异,如印度性力舞蹈和纵欲雕塑作为宗教文化的平衡物存在,阿拉伯舞蹈中腰胯摆动和勾魂摄魄的眼神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身体欲情对精神压制的突围,中国古典舞蹈中拧倾斜圆的身姿体态和欲遮弥彰的生动表情也体现了对礼制的挑衅。身体艺术的反叛性在传统社会伦理理性逐步明晰的时期就暴露无遗,而在现代人文主义、人道主义、人本主义盛行阶段,身体及欲情赢得其合法合理地位,身体艺术获得长足发展,进入后工业时代,文明压抑本能的倾向日益突出,在技术理性统治格局下,肉身性的人越来越不适应机械性的文化,精神病群体急剧扩大,身体被宰割、感受性钝化、感性认识缺位的情况恶化,于是身体艺术与后现代主义的情绪反抗合流,形成高科技时代先锋艺术的尖端。
身体艺术的革命性一方面体现为人性的自然倾向,如承认本能欲望的合理性;一方面体现为人性的自我守护,不被兽性、神性、物性、机械性所辖制;另一方面也体现为人性的共性,不局限于地域、民族、国家、制度、传统的狭隘视阈中,因而身体艺术的精神突破往往是基于类性、体现为个性而又拓展了人性深度的历程。无论是身体造型、身体写作、身体表演或身体实践等艺术形式,均在身体的不同层面上揭示和丰富着人的文化身体,人,是身心统一体,当代文明进步似乎使心生活的重要性甚至超过了身生活,而身体依然是心之本体,是艺术之根。20世纪中叶以后,高科技发展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精神客观化的世界成为第一生存环境,自在的自然已成遥远的风景,身体艺术作为人性直接的感性显现成为艺术新潮,与之伴生的身体美学则成为古典美学解体后的新的理论生长点。
五、舞蹈美学兴起的契机
艺术是情感的表现形式,情感植根于身体,身体是艺术表现的最直接的媒介,身体艺术是最具群众基础最具直接感染力的艺术,而舞蹈艺术是身体艺术的精华,又与服饰艺术、音乐艺术、文学艺术、工艺美术等相渗透融合,形成诗乐舞一体化的早期综合艺术,又由歌舞剧向内涵深邃的戏剧Video发展,并在信息文明时代语言艺术深度弥平、理性权威消解的前提下,身体艺术再度兴盛,在新视听时代成为艺术领域的先锋,舞蹈美学也应运而生。
舞蹈中律动的人体直接展示情感的波动与精神的翱翔,身心神三位一体高调出击,加上现代舞台技术的不断完善,往往会形成激发强烈美感体验的视听奇观,在全球化时代越来越频繁而深入的世界性艺术交流中,舞蹈成为突破语言障碍直接交流的艺术形式,在艺术产业和艺术市场发展中也是活跃因子,即使是浮光掠影的文化观光旅游中,舞蹈也成为民族文化形象的直接表现,因此,各文化体系纷纷开始发掘利用其传统舞蹈资源,塑造其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形象。近年来,中国古典舞蹈、民间舞蹈、少数民族舞蹈的实践与理论发展均获得可喜进步,在与西方古典芭蕾舞和现代舞的结合中屡创佳绩,在国际艺术交流中倍受瞩目,并开始明确独立的文化主体意识。这就要求舞蹈美学理论跟上实践需求,及时总结实践经验,引进先进研究方法和理论成果,并为中国舞蹈实践开路导向。中国古典舞蹈的审美特征有其明显个性,如不是突出舞蹈的主体 身体的美,而是以身体为工具,表现自然之道或人文精神,往往满台衣袖翻飞,体现出遮蔽身体突出神韵的文化个性,而西方舞蹈则正面淋漓尽致地表现人体之美,体现出对人体健康的审美情趣,芭蕾舞之肢体翻飞和现代舞的身体张力,突出了充沛的生命活力和身体的强劲的表现力,如同其自古希腊罗马时期就达到高度审美成就的人体雕塑、文艺复兴时期盛极的人体绘画中表现的那样,没有什么自然物或抽象概念能如此直接地体现人类精神的深度,又能如此直接引发人类最广泛的理解和共鸣,我们可能不理解某种文化的体系中的理论成就、文学典籍,但对其身体艺术却一见如故,越是古老或我们以为落伍了的文化,它的身体语言和身体艺术可能越是发达,越是能直达我们隐秘的内心深处,使被文化驯化了的自然瞬间觉醒。因而,最前卫的艺术往往体现为形式上对原始文化的复归与摹拟,以及内涵上对原始自然生命力及本能、情感和理性一体化的混沌而丰富的精神状态的追寻。
当前,艺术普及与艺术危机并存,在现代高科技支撑下的大众娱乐文化中,Video断裂了与文学的血脉,而只剩下头脑空乏的视觉盛宴,音乐消解了复杂的旋律只剩下单调的快节奏,舞蹈退化为身体的摇摆和抽搐,绘画和雕塑剩下了模糊的线条、色块、几何形状或实物堆积,艺术与非艺术、艺术与生活的界限模糊化,艺术终结论的阴影弥漫。艺术从业人员的素质仍有待提高,艺术家的现代意识和科学素养有待发展,而艺术受众的整体文化素质因中等教育甚至高等教育的普及而迅速提升,现代传媒与世界文化的集合传播吊足了大众胃口,自然不满足如此文艺现状,于是出现呼唤新文艺复兴的喧嚣。而与历史上多次 托古改制 的文艺复兴(如中国的古文运动等)一样,新古典主义表面上是其主流,而古典精致形式的创新与清新自然的生命活力的结合才是其目标,古典艺术的 复兴 是在现代意识高度发展的基础上才出现的,而在现实中难以脱出古典阴影的艺术则会如饥似渴地追求现代性。中国身体艺术自二十世纪以来进入新的发展期,在绘画雕塑文学中出现的自然健康的人体审美意识由文化精英推广至大众层面,改变了 东亚病夫 的身心风貌,而已融入戏曲的中国舞蹈艺术也在此际才重新独立并发展,并探索其现代化的路径。至于脱出戏曲舞蹈和芭蕾体系规范制约,根据考古实证资料和民族民俗资源发掘利用而发展起来的中国古典舞蹈体系建设,更是20世纪后期才兴盛起来,近十几年来与文化市场运作结合,才得以广泛的重视和承认,也为越来越多的中外文化艺术爱好者喜爱和推崇,成为中国艺术在国际性文化交流中的亮点。总体而言,当代中国舞蹈实践仍处于探索阶段,舞蹈美学更处于萌芽阶段,但新视听时代身体艺术的兴盛为其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对舞蹈艺术的审美本质、审美特征、审美心理、审美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对中国文化建构现代人文精神、正视人、探索人性、体现现代人深度生存状态,均有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科林伍德:艺术原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2.苏珊 朗格:情感与形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3.鲁道夫 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4.米盖尔 杜夫海纳:美学与哲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5.彭松、于平:中国古代舞蹈史纲,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1.
6.孙颖:中国古典舞评说集.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
7.苏娅:求索新知 中国古典舞学习笔记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
8.邱紫华、王文戈:东方美学简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