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小拉风靡一时。广场、舞厅、街头,无论年轻的姑娘小伙,还是满头银发的老人,都爱跳上一段活泼的小拉。很多南京人亲切地称之为“南京小拉”,反而忘记了它的本名——中华踏歌舞。
南京人为什么爱跳小拉?“南京小拉”创作者之一的冯京三老师告诉记者,“正像东北大秧歌体现北方人的豪爽一样,小拉舞也正好符合南京人含蓄内敛的性格。跳小拉,没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制约,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包容性强。南京小拉也许秉承了南京‘博爱’的城市精神,吸收了多种舞蹈元素,就像南京人的性格一样敦厚宽容。”
1 “南京小拉”被称为快乐之舞、阳光之舞
南京小拉舞研究中心创始人之一的冯京三是从1991年夏天接触交谊舞的,“那时候很多人说中国人跳交谊舞没有外国人那种优雅的气质,不好看,我产生了创作一种属于中国人自己的交谊舞套路的想法,于是我开始对民间流传的几种套路进行整合。”
因为学着容易、跳起来简单,从上世纪90年代起,南京人很快迷上这种简单好看的舞。在当时的百花、太空、莫愁路、五台山等多家大众舞厅,跳小拉成了最时尚的娱乐方式。倘若谁没听说过小拉,简直就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和站在象牙塔尖研究舞蹈理论的学院派不同,我是一个彻底的民间大众派。”冯京三说,南京小拉舞完全传承了踏歌舞“踏地为节,拉手而舞”的精神,与此同时,还博采众长,融合了美国西部牛仔舞“吉特巴”强劲的节奏感,更显得激情四溢。其实,南京小拉是这种舞蹈的“小名”,“大名”应该叫做中华踏歌舞,不过南京人总是喜欢亲切地称它为“南京小拉”,反而忽略了本名。
2008年,南京小拉已经成为中国现代交谊舞系列中的一个公认的舞种,成为中国人编创的交谊舞舞种中继“北京平四”后,第二个被批准列入该项目的舞种。至此,和城市名有关的舞种一共有三个:“北京平四”、“武汉三步踩”以及“南京小拉”。这一“纯民间”的群众性体育项目终于走向全国乃至世界。
2 舞蹈动作有
“新街口”“奥体中心”
为什么中华踏歌舞当年取名为南京小拉?冯京三说,他最初干的是电工,仅是个业余的舞蹈爱好者,当年一时热血沸腾,想创作中国现代交谊舞。东北二人转有明显的地域特色,他也想取一个最具亲和力、最有南京特色的名字,于是“南京小拉”应运而生。
在舞蹈上半路出家的冯京三一边在广场看大家学舞,一边查看大量的舞蹈理论书籍。通过实践,他发现任何交谊舞都有一个基本步组合,只要基本步设定之后,就能创造出很多“花色”。冯京三琢磨结合城市地理的文化特征,将古城南京的很多地名、典故和文化融合到小拉舞中,并和高德芳成立了南京小拉舞研究中心。
不少舞蹈动作是以南京的地名来命名的。例如,有一套动作叫“新街口”,就是男士原地踏步,女士在大约1米外踏步转圈,看上去就像新街口的转盘,中间的男舞者很容易就让人联想起原来放在转盘中间的孙中山先生雕像;“太阳宫”,舞蹈的时候,男女牵手并举高过头顶,男士原地转圈,女士以男士为圆心,连续旋转6次,刚好一周,看上去和半圆造型的太阳宫还真有点神似;小拉舞也与时俱进,后来又有了一套动作叫“奥体中心”,观众在看舞者跳舞的同时,得充分发挥想像力,那几个蹲跳姿势,得把它想像成奥体中心一排排雄伟的建筑群,还要将舞者的动作,与积极向上的奥林匹克精神联系起来;而“南京地铁”是男士将双手交叉搭过双肩,从肩后拉住女士的双手,然后同时“吸腿跳”,那架势还真像地铁列车在行进;还有秦淮灯会、新庄立交桥等,听起来颇为亲切。
3 小拉体现南京人的敦厚宽容
“南京人性格率真直白,同时又从容沉静。”舞蹈专家认为,南京小拉在南京市民中深得人心,与南京人的性格也有很大的关系。正像东北大秧歌对应北方人的豪爽,小拉舞也正好符合南京人含蓄内敛的性格。所以在许许多多的小拉舞者之中,欢快活泼常见,而豪爽奔放不常有。
冯京三说,跳小拉,没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包容性强。大概秉承了南京“博爱”的城市精神,南京小拉像南京人一样敦厚宽容。虽然被打造成舞蹈品牌的南京小拉有规范动作和标准动作,但是老百姓在广场上自娱自乐的小拉舞,融合了民族舞、芭蕾舞、拉丁舞、踢踏舞,甚至是东北大秧歌,俗的、雅的都可以融入进来。只要你步伐不错,其他的可以任意发挥,怎么快乐怎么跳,深受老百姓欢迎。
“希望这一代表南京文化形象的‘地产品牌’能在全国继续打响,并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冲刺青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