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头银发,戴着助听器,可讲起话来思路清晰,劲头十足,这是今年已有92岁的叶宁。她告诉记者,她仍旧在研究舞蹈理论。
虽然在舞台上我们几乎没有见过她美丽的身姿,但是从《舞蹈论丛》、《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等著作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用笔翩翩起舞的前辈。这位舞蹈理论家、教育家就是叶宁。
叶宁1919年出生于浙江省桐庐县。喜爱艺术的她在小学就是个出类拔萃的歌舞苗子,学校排练《葡萄仙子》、《麻雀与女孩》、《小小画家》等黎锦晖的歌舞时,都少不了小叶宁的参加。这个艺术苗子的思想还很“前卫”,即不遵从旧规——缠脚,甚至15岁那年为了逃婚离家了,而后进入浙江省立湘湖乡村师范学习。1938年就读于国立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系。1940年转入重庆青木关国立音乐学院钢琴系。
殡仪馆楼上办舞院
自1944年起,叶宁在重庆陶行知的育才学校、上海中国乐舞学院等地从事新舞蹈运动工作。叶宁进入育才学校,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当时在育才学校教授舞蹈的舞蹈家戴爱莲需要一个钢琴伴奏,于是,她在画家叶浅予的介绍下进入育才学校弹钢琴,这也是她第一次接触到新舞蹈。在叶宁的记忆里,育才学校是所特殊的学校,除了普通的课程,还有社会、自然、文学、戏剧、美术、音乐、舞蹈这7个专业组。生源大多来自孤儿院中智商高的儿童,教师是来自五湖四海的知识分子。学生把学校当家,教师则是没有报酬地义务上课。在这样融洽的环境里,她一边做工作,一边学习舞蹈,尽情地享受着舞蹈艺术的熏陶。
1946年,戴爱莲要去美国讲学,舞蹈组的授课任务就落到了彭松和叶宁身上(彭松是叶宁的丈夫,也是戴爱莲的高足)。由于社会动荡不安,育才学校被迫在重庆停办。1947年,夫妻二人和几位同行在朋友的帮助下在上海成立了中国乐舞学院。这所非职业的舞蹈学院很奇特,因为缺乏资金,学院建立在上海一家殡仪馆的楼上。授课时,经常出现楼上满是歌舞声、楼下全是哭喊声,楼上学员成群、楼下棺材成堆的情况。但是,这丝毫没有影响群众学习舞蹈的热情。很多学校甚至把他们请去教课,上海的交大、复旦等十几所大学都成立了舞蹈组。
在戏曲、武术中找寻古典舞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民族舞已经有迹可循了,可是中国古典舞却很薄弱。因此,中国古典舞的学科建立,成了叶宁日夜思索的主要课题。在老领导欧阳予倩的启发下,叶宁想从传统戏曲中把中国古典舞独立出来,成为一门新的学科。欧阳予倩对她的想法大力支持,不仅经常带她看梅兰芳等戏曲名家的演出,还请韩世昌等昆曲名家传授舞蹈动作。因此从戏曲中,叶宁总结并掌握了大量的中国古典舞的基本技法。1954年,北京舞蹈学校(现北京舞蹈学院)成立了,叶宁担任古典舞的研究工作。为了使古典舞课程的教材更加丰盈,叶宁不仅翻阅了大量书籍,还多次去各地拜访戏曲大师,如到杭州拜访京剧演员盖叫天,去上海邀请“传”字辈的昆曲演员沈传芷、张传芳等来校演出……在他们的耐心指点下,叶宁逐渐对古典舞蹈的创作有了新的认识。
1956年,叶宁调入中国舞蹈艺术研究会,在舞蹈家吴晓邦和盛婕的支持下,成立了中国古典舞实验室。此时,中国的舞蹈界正盛行用西方芭蕾做所有舞蹈的基础课程,叶宁虽然也很喜欢芭蕾,但并不赞同这种做法,认为会破坏中国舞蹈自有的风韵。为了创作出纯正的古典舞,叶宁绞尽了脑汁,曾长时间请了笛子和琵琶师各一名,用笛子的旋律和琵琶的节奏生发古典舞的舞步。其间,她还学习了大量中国的拳术和剑术,就是为了从中国武术中寻找古典舞的踪迹,效果都颇好。1962年,叶宁重回北京舞蹈学校工作,组织和指导中外舞蹈、音乐史论十余种教材的编写工作。
十年浩劫结束后,已入花甲之年的叶宁对于舞蹈仍抱有极大的热情,舞蹈理论工作在继续,于1979年进入中国舞蹈家协会工作,任编辑部副主任,主要负责《舞蹈论丛》的编辑工作;1982年至1985年又为《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舞蹈学科编辑委员会副主任,率先为这卷书写出了框架;1983年至1984年兼任《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1至10卷中文版舞蹈条目编审;1987年至1992年兼任“当代中国”丛书舞蹈卷的编委会副主编……这位经常看稿看得头晕眼花却不知疲倦的老人,用笔在纸上“跳”出了一段段可以流芳的“舞蹈”。
面对成绩,正如季羡林为叶宁的一本专著中题序所言:“专就舞蹈美学理论而言,我看,叶宁是有这个能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