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荣贵,中央芭蕾舞团团长、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团委员、中国芭蕾学会副会长、国家1级舞剧编导李承祥,1931年冬降生在哈尔滨一个知识分子的家庭。父亲毕业于天津法汉学院,母亲毕业于天津女子师范。李承祥自幼生长在兵荒马乱的年月,当过童工,失过学。,1949年他从北京4中考入了华北大学戏剧系,开始从艺。后来又经过苏联专家和中国艺术家精心培养,担任过中央戏剧学院舞蹈演员兼实习编导、民间舞教员等,并先后主演了芭蕾舞剧《无益的谨慎》、《天鹅湖》、《巴黎圣母院》、《海峡》、《吉赛尔》、《红色娘子军》等。在舞剧影片《红色娘子军》中,他饰演的南霸天更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李承祥一直有志于搞编导创作。他在中央戏剧学院舞蹈团任演员兼实习编导期间创作的《友谊舞》在波兰国际舞蹈比赛中曾获银奖。60年代初,他任中央芭蕾舞团艺术室副主任、编导。当时,就有人主张“古典芭蕾舞剧就够我们演一辈子了,我们用不着搞什么新创作。”,但周总理鼓励中央芭蕾舞团自己创作革命题材的中国芭蕾舞剧,这恰好也是李承祥的宿愿。当时有人认为:芭蕾舞是欧洲人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的产物,与东方艺术无法结合。李承祥却认为正因为是外国的,到我国才需要发展,也正是发展的需要,才应在“结合”上下功夫。形成我们中华民族自己的风格,这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1964年文化部副部长林默涵召集各方面艺术家讨论,决定采纳李承祥的建议,选用电影《红色娘子军》来改编舞剧。李承祥被任命为《红》剧创作组组长。,古典芭蕾和本民族的舞蹈怎么结合,这是世界各国都在探索的问题。李承祥决心要寻觅一条把西方古典芭蕾同中国民族舞结合起来的道路,他和其他编导、演员一起深入当年女红军生活战斗过的海南岛体验生活,双参观了南霸天的生活原型――当年恶霸地主张抹贡迫害劳动人民的刑具,访问了当年的娘子军战士,还下边队当了兵,跟战士一起出操、投弹、射击、越野……从而在舞蹈设计上,创造性地吸取了古典舞中“鹞子翻身”、“点翻身”、“串翻身”等技巧性很强的动作,大大丰富了芭蕾的“语汇”。,在他编导的2场练兵舞第4、6场中,他融入了中国民族特色,力求舞蹈的动作、舞姿、韵律、人物形象都既要有中国特色,又要符合芭蕾的规范。,1965年秋,《红》剧创作成功了,在用芭蕾舞表现中国人生活的道路上迈开了难得的可喜的一步,为中国芭蕾史留下光辉的一页。周总理看了演出后十分欣慰地说:“很成功,超出我的想象。我原想让你们搞巴黎公社或十月革命题材的,觉得那样可能容易些,没想到你们一下子搞了个中国的”。总理当即决定,《红》剧为招待西哈努克亲王演出。不久,毛主席也观看了《红》剧,并与李承祥等剧组人员合影。,“文革”中,李承祥被打成“走资派”,历经磨难,后来又被江青强迫退党。直到粉碎“四人帮”,李承祥才得以平反,恢复党藉。他又重新振奋精神,参加了舞剧《钢铁烈火》、《骄杨》、《鱼美人》、《林黛玉》、《杨贵妃》、《雁南飞》的编导工作。在探索芭蕾舞与民族舞的结合上,他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被任命为中央芭蕾舞团团长。,他应邀为加拿大、菲律宾芭蕾舞团排演的《林黛玉》,在当地都引起轰动。1990年,又应邀为菲律宾芭蕾舞团编导了舞剧《再见了!玛利克克拉拉》。反映了西班牙殖民统治时期菲人民生活的苦难和觉醒,很受好评。菲前司法部部长称赞说:“这部舞剧的每一段我都喜欢。”“这是第1部反映菲律宾现实生活的芭蕾舞剧,它真实地表现了西班牙统治时期的生活。编导都是中国人,简直不可思议。”,该剧和《林黛玉》都已经被列为菲芭蕾舞团的保留剧目。1990年,中央芭蕾舞团在联帮德国、荷兰、瑞士、奥地利、比利时等西欧许多城市巡回演出《林黛玉》,大受欢迎。德国报纸评论说:“《林黛玉》成功地把中国舞蹈素材与哑剧情节表演结合在一起。”1986年,《红色娘子军》选场、《鱼美人》在英国、苏联演出,被外国评论家誉为芭,蕾舞的进步和发展,是中国对世界芭蕾舞的贡献。,1984年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舞蹈理事会美国分会邀请,李承祥代表中国参加“国际舞蹈讨论会”,作了关于中国芭蕾舞发展的专题发言,向世界各国舞蹈家介绍了中国芭蕾舞的崛起,赢得了各国舞蹈家的赞赏。,李承祥说:“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作为一个编导,我将永不停步,不断探索,努力在芭蕾舞台上塑造更多的中国人的形象。”,(编辑:袁微),
作者:陈荣贵
中央芭蕾舞团团长、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团委员、中国芭蕾学会副会长、国家1级舞剧编导李承祥,1931年冬降生在哈尔滨一个知识分子的家庭。父亲毕业于天津法汉学院,母亲毕业于天津女子师范。李承祥自幼生长在兵荒马乱的年月,当过童工,失过学。
1949年他从北京4中考入了华北大学戏剧系,开始从艺。后来又经过苏联专家和中国艺术家精心培养,担任过中央戏剧学院舞蹈演员兼实习编导、民间舞教员等,并先后主演了芭蕾舞剧《无益的谨慎》、《天鹅湖》、《巴黎圣母院》、《海峡》、《吉赛尔》、《红色娘子军》等。在舞剧影片《红色娘子军》中,他饰演的南霸天更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
李承祥一直有志于搞编导创作。他在中央戏剧学院舞蹈团任演员兼实习编导期间创作的《友谊舞》在波兰国际舞蹈比赛中曾获银奖。60年代初,他任中央芭蕾舞团艺术室副主任、编导。当时,就有人主张“古典芭蕾舞剧就够我们演一辈子了,我们用不着搞什么新创作。”
但周总理鼓励中央芭蕾舞团自己创作革命题材的中国芭蕾舞剧,这恰好也是李承祥的宿愿。当时有人认为:芭蕾舞是欧洲人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的产物,与东方艺术无法结合。李承祥却认为正因为是外国的,到我国才需要发展,也正是发展的需要,才应在“结合”上下功夫。形成我们中华民族自己的风格,这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1964年文化部副部长林默涵召集各方面艺术家讨论,决定采纳李承祥的建议,选用电影《红色娘子军》来改编舞剧。李承祥被任命为《红》剧创作组组长。
古典芭蕾和本民族的舞蹈怎么结合,这是世界各国都在探索的问题。李承祥决心要寻觅一条把西方古典芭蕾同中国民族舞结合起来的道路,他和其他编导、演员一起深入当年女红军生活战斗过的海南岛体验生活,双参观了南霸天的生活原型――当年恶霸地主张抹贡迫害劳动人民的刑具,访问了当年的娘子军战士,还下边队当了兵,跟战士一起出操、投弹、射击、越野……从而在舞蹈设计上,创造性地吸取了古典舞中“鹞子翻身”、“点翻身”、“串翻身”等技巧性很强的动作,大大丰富了芭蕾的“语汇”。
在他编导的2场练兵舞第4、6场中,他融入了中国民族特色,力求舞蹈的动作、舞姿、韵律、人物形象都既要有中国特色,又要符合芭蕾的规范。
1965年秋,《红》剧创作成功了,在用芭蕾舞表现中国人生活的道路上迈开了难得的可喜的一步,为中国芭蕾史留下光辉的一页。周总理看了演出后十分欣慰地说:“很成功,超出我的想象。我原想让你们搞巴黎公社或十月革命题材的,觉得那样可能容易些,没想到你们一下子搞了个中国的”。总理当即决定,《红》剧为招待西哈努克亲王演出。不久,毛主席也观看了《红》剧,并与李承祥等剧组人员合影。
“文革”中,李承祥被打成“走资派”,历经磨难,后来又被江青强迫退党。直到粉碎“四人帮”,李承祥才得以平反,恢复党藉。他又重新振奋精神,参加了舞剧《钢铁烈火》、《骄杨》、《鱼美人》、《林黛玉》、《杨贵妃》、《雁南飞》的编导工作。在探索芭蕾舞与民族舞的结合上,他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被任命为中央芭蕾舞团团长。
他应邀为加拿大、菲律宾芭蕾舞团排演的《林黛玉》,在当地都引起轰动。1990年,又应邀为菲律宾芭蕾舞团编导了舞剧《再见了!玛利克克拉拉》。反映了西班牙殖民统治时期菲人民生活的苦难和觉醒,很受好评。菲前司法部部长称赞说:“这部舞剧的每一段我都喜欢。”“这是第1部反映菲律宾现实生活的芭蕾舞剧,它真实地表现了西班牙统治时期的生活。编导都是中国人,简直不可思议。”
该剧和《林黛玉》都已经被列为菲芭蕾舞团的保留剧目。1990年,中央芭蕾舞团在联帮德国、荷兰、瑞士、奥地利、比利时等西欧许多城市巡回演出《林黛玉》,大受欢迎。德国报纸评论说:“《林黛玉》成功地把中国舞蹈素材与哑剧情节表演结合在一起。”1986年,《红色娘子军》选场、《鱼美人》在英国、苏联演出,被外国评论家誉为芭
蕾舞的进步和发展,是中国对世界芭蕾舞的贡献。
1984年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舞蹈理事会美国分会邀请,李承祥代表中国参加“国际舞蹈讨论会”,作了关于中国芭蕾舞发展的专题发言,向世界各国舞蹈家介绍了中国芭蕾舞的崛起,赢得了各国舞蹈家的赞赏。
李承祥说:“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作为一个编导,我将永不停步,不断探索,努力在芭蕾舞台上塑造更多的中国人的形象。”
(编辑:袁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