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着悠久和灿烂的舞蹈历史和文化,对于中国舞蹈的历史而言,不论在历史文物,文字史料到戏曲的具体表演形式中,都有大量的记载和遗存,在中国舞蹈史书中就系统地论述了从原始舞蹈“舞”的起源,到历代舞蹈的表演形式、舞目、功能、思想内容等。, 根据中国舞蹈史的发展历程,中国传统历史舞蹈的古典舞,通常是指宫廷舞蹈,宗教舞蹈和在职业化条件下发展起来的,走上商业舞台的,经过世代延传的舞蹈表演形式。, 中国近代历史是一个动荡不安、战争不断的革命时期。, 从政治环境讲,自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年国民党政权覆亡,历经清王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动荡的历史。, 从艺术条件讲,自宋代以后宫廷文化转变为市民娱乐文化,独立的舞蹈表演形式兼容于戏曲舞蹈中,转化为戏曲“唱、念、做、打”综合表演形式中的一个部分而存在。使舞蹈艺术的活力,及其表演、生存、传承等受到限制。, 戏曲舞蹈是中国历史舞蹈的“活的”遗存。, 历史有时强加给一个民族的命题是不容选择的,中国在1949年建立起一个解放、自主的新国家,形容当时是一个百废待兴的时代,舞蹈艺术的发展同样存在何去何从的选择。, 中国古典舞产生于中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发展至今历经了半个多世纪。,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欧阳予倩先生提出:建设“中国古典舞”, 欧阳予倩:, 中国杰出的戏剧剧作家、表演艺术家、文艺理论家。欧阳予倩先生曾提出:“新中国成立了,要大力发展自己民族的舞蹈……现在舞蹈团里有芭蕾舞、新兴舞、少数民族舞,还需要有中国古典舞…… 。”,欧阳老认为:戏曲中那“鲜明的节奏、幽雅的韵律、健康美丽的线条、强大的表现力,显然看得出中国古典舞特有的风格,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所没有的……”。, 1954年在北京舞蹈学院(原北京舞蹈学校)开创和实践了中国古典舞。, 最早领导中国古典舞教学的建设者叶宁提出:中国传统历史舞蹈,有过辉煌灿烂的时代……但是,唐宋以后,我国的歌舞形成了歌、舞、剧综合的戏曲艺术。有些舞蹈部分融化到戏剧当中产生了新的面貌,几百年来,一直活在舞台上,活在人民心目的戏曲艺术,就成为我们今天研究古典舞蹈的最宝贵的凭借与依据……。它不仅使人们具体的体会到古典舞蹈的技巧的传统特点,并且,由于长期和戏剧结合中取得的经验,给我们研究民族古典舞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我国舞蹈的传统发展来看,舞蹈艺术在戏曲艺术里只是它的一个历史阶段,不仅要看到保存在戏曲艺术中的古典舞传统的重要价值,同时要和戏曲形成之前的历史阶段衔接起来,发扬代表着我国舞蹈艺术整个传统精神,因而古典舞舞蹈并不等于戏曲舞蹈,它有着自己独立发展的更远大的前程……。, 朝鲜舞蹈艺术家崔承喜。, 从中国戏曲舞蹈中行当花旦、青衣、武旦的表演特中,整理动作特征和表演特征,把戏曲中程式化、身法性的动作,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重新组合强调步行的变化,以步带身法,以组合带表演,可以说她是第一位比较全面、系统提炼整理戏曲舞蹈的先行者。, 中国古典舞在欧阳予倩先生的倡导下,党和政府的扶持下,以前人的实践,以中国戏曲舞蹈为基础,以中国历史舞蹈文化为源泉,以中国古典舞的名义,开启了对中国传统舞蹈文化重振的历史使命和重构的建设历程,在发展中体现了几代人共同的理想追求和集体的智慧。, ,第一、中国古典舞50多年的发展主要阶段, 1、20世纪50—60年代 “初创期”, ◆主要是对中国戏曲舞蹈的模仿、移植、提炼、整理,借用“戏曲动作”、“戏曲身段组合”、“戏曲行当表演片段”。, ◆创编以戏曲题材、文学、历史题材和动作特点的表演作品。 , ◆创建形成培养职业舞蹈者的教学训练课程与教材,主要依靠提炼中国戏曲、武术的动作技法,技巧特征,借鉴芭蕾舞的训练程序与方法。 , ◆依靠舞蹈教育,培养新中国第一代专业舞蹈艺术家,教育家。, 2、20世纪70年代 “停滞期”, 历时10年的中国文化大革命政治运动, 3、20世纪80年代 “发展期”, 中国社会经历了十年政治封闭和文化动荡之后,80年进入政治开放,社会变革,文化复兴的新时代。中国古典舞面临再次建设和选择的机遇。针对十年政治动乱,以及西方文化思潮对民族文化艺术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唤醒了民族主体的强烈意识,确立并完善中国古典舞独立价值与功能的责任。由于社会体制的开放,思想的自由,激发起全国舞蹈的大发展。 , 中国古典舞的建设以北京舞蹈学院提升为本科大学建制的契机,通过新的教育观念和措施推动中国古典舞的教育教学创新,对如何振兴古典舞,把关注点置于民族性的弘扬,民族主体审美的确立,关注被忽视和搁置的人体语言的探索与运用上。,发展的重点:, 在北京舞蹈学院,由李正一教授、唐满城教授创建了《身韵》课,使中国古典舞摆脱了戏曲舞蹈的模式,形成了古典舞自身的动作审美特性和风格,身体训练功能,以致影响和带动教学体系与创作的发展。,在“身韵”动作审美统领下,出现了“古典文化精神复兴”的作品。, ● 在全国出现大批“古代乐舞复兴”的创作, ●以文学推动的“历史复兴”的舞剧题材, 80年代中国古典舞的发展,在北京舞蹈学院中国古典舞的教育教学中得到振兴,在全国艺术院团的舞台创作上得以繁荣,呈现出迅速、活跃、开放、繁荣的发展态势,使之得到社会的认同和自身的成熟。, 4、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今“再发展期”, 九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纪,中国以更加开放的态度和博大的胸怀面对世界,这种开放带来国际间频繁的交流和世界文化的竞争,面临探寻传统的母体文化与激活现代化发展活力的异体文化,在相互交融与促进中,如何建设新文化,如何坚守和弘扬民族精神、民族自立成为核心问题。, 中国古典舞面临自身文化与学术建设的新要求,再一次需要继续深入探索“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主题。, 中国古典舞要更好地体现中华民族悠久、灿烂、丰厚的舞蹈文化,在学术探索和实践上必然要出现不同的方法和途径。, 通过对历史的多角度解读和重建,形成了身韵学派、汉唐舞派和敦煌舞派共同发展的格局。, ,第二、中国古典舞的重建方法, 中国不同于其他国家,如印度、日本、韩国的古典舞是对历史遗存的舞目进行保护和流传。中国的历史舞蹈没有留下完整的舞台作品。中国古典舞是在历史的流变中,重在对传统舞蹈动作形态的研究、挖掘、提炼、创造和运用。从而确立具有传统性的、新语言的身体表现样式,以求获得对舞蹈作品表达和身体表演的手段。, 身韵学派强调在戏曲舞蹈中,对历史舞蹈“活”的遗存进行提炼与发展;汉唐舞派强调对历史舞蹈形象的重现;敦煌舞派强调对敦煌壁画姿态的呈现。, 三个派别重点在于把握动与静的形态特征,研究动作运动规律、动态形象特点、身体表现习惯,把握历史文化背景和文化审美心理,以今人的创造展现中国古典舞的思想精神和艺术品格。, ,●身韵学派, 中国古典舞创始人——李正一:, 曾任北京舞蹈学院院长,中国古典舞创建人之一,舞蹈教育家,舞蹈学院从中等教育提升为本科教育的提议者与推动者。创建《身韵》课程,出版《中国古典舞身韵教材》《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创建发展史》专著。获得国家级、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创作《月夜听琴》《洛神》等作品。,中国古典舞创始人——唐满城:, 中国古典舞创建人之一,舞蹈教育家,创建《身韵》课程,出版《中国古典舞身韵教材》《唐满城论文集》《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法》专著,获得国家级、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创作《风雪山神庙》《突围》等作品。2004年病逝,享年73岁。,身韵内容:徒手身韵、扇舞、袖舞、剑舞。, “韵”是指:情趣、韵致、风范、意味等,“身韵”则是身体的韵味、气质和风格,是中国古典舞身法与韵律的总称。, 中国古典舞身韵用身体表达中国传统舞蹈文化的审美精神,其动作追求儒家倡导的“圆润、中庸、和谐”之美;道家子午阴阳辩证统一的思想,力图建立中国古典舞身体表达的文化观。, ◆讲求拧、倾、圆、曲的动作特性;, ◆点、线、顿、畅的动作节律;, ◆周而复始的运动法则;, ◆“形、神、劲、律”说:使动作的身与心、内与外、形与神,意、气、力达到和谐统一。, ◆动作元素论:提炼提、沉、冲、靠、含、腆、移、横拧、旁提等核心要素,提取特征,探寻本质,掌握动作的动律。, ◆训练系统论:形成“坐、跪、立、行”的训练步骤;构成了元素、短句、组合,徒手、道具、服饰的训练系统。, 身韵体现的是中国古典传统的精神与样式,它不是古代历史舞蹈的蛰伏复苏,身韵渗透着现代人对历史的理解以及情感表现的指向。它是一块路碑,引领我们穿越历史的时空,进行过去与现实的身体对话,是历史传统的当代价值的体现。, ● 汉唐舞派, 中国古典舞汉唐舞创始人——孙颖:, 中国古典舞创始人之一,舞蹈教育家、理论家,开创汉唐舞教学与创作,编创舞剧《铜雀伎》《炎黄祭》《寻根述祖谱华风》等,创作舞蹈《踏歌》,获得首届荷花杯舞蹈比赛金奖,编著《中国古典舞论说集》《中国古典舞汉唐基本功训练教材》,教授《汉唐舞基本功训练课程》获得“北京市精品课程” “北京市教学名师”。, 汉唐舞派主张,古典舞应该置身于以文化体系为背景、史学研究为基础进行创建。立足于对古代乐舞资料的搜集研究、对历史舞蹈形象资料的解读,以达到现实与历史的连接,其教学训练直接为汉唐剧目表演服务。, ● 敦煌舞派, 敦煌舞教学创始人——高金荣:, 舞蹈教育家,创建敦煌舞教学,从事敦煌壁画舞姿研究创作,编创《敦煌梦幻》《莫高神女》《秒音反弹》《千手观音》等作品,编写出版《敦煌舞教学教材》《敦煌舞研究》等论文。, 高金荣教授对敦煌舞的研究以敦煌壁画的姿态为依据,提炼总结了以“S”形为主要特征的动态, 整理、编创动作,创建了第一部敦煌舞的训练教材,以服务于教学的训练,为创作提供动态依据。“敦煌舞” 因80年代出现舞剧《丝路花雨》而立名,并出现教学训练。, 《丝路花雨》常被立为敦煌风格舞蹈的开篇之作,但是,就敦煌壁画为题材的舞蹈作品,戴爱莲先生在50年代就创作了双人舞蹈《飞天》,中国舞台第一部展现敦煌舞蹈的作品,并成为保留至今的经典之作。 , 敦煌壁画是跨越数个朝代,上千年历史的艺术画卷。它记录和反映了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风貌,其价值是无可估量的。当下的敦煌舞主要强调了地域的风格特色,表现敦煌舞姿的形象美,反映具有宗教色彩的作品内容。, 其价值与魅力吸引很多编导创作以敦煌壁画为题材的舞蹈作品。, 中国著名舞蹈艺术家、舞蹈教育家——戴爱莲:, 中国当代舞蹈艺术先驱者和奠基人之一、著名舞蹈艺术家、舞蹈教育家、中国舞蹈家协会名誉主席。被誉为“中国舞蹈之母”。2006年2月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尽管,大家一直认为她的留洋经历和受芭蕾舞的教育,以及后来对拉班舞谱的研究,实际,戴先生有深厚的中国文化修养与底蕴,对中国民间舞、古典舞的研究与创作作出了重要贡献,我们熟知她创作的双人《飞天》《荷花舞》,至今成为不衰落的舞蹈经典之作,也是中国古典舞早期的代表之作。, ,第三、成果价值, ●创建有效的教学训练体系,积累教材与教法,以适应专业舞蹈人才培养需要。, ●形成代表中国古典舞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传承中国舞蹈文化提供知识技能系统。, ●创造积累体现中国文化思想与精神追求的舞蹈作品。, 1、以文学、历史故事为表现的舞剧形式, 2、以刻画人物思想情感的独舞形式, 3、表现“情景意”相融的群舞形式, 中国古典舞作品的表现内容,主要取材文学、舞蹈史料等,围绕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思想感情与人文品格而展开,其取向涉及崇高的英雄主义;乐观的人生追求;悲伤、哀愁的人生痛苦;文人雅士超逸清雅、孤高愤俗的品格;以及与琴棋书画、松月竹梅、山水自然意趣相融,观物取象,借物抒怀的作品表达。,中国古典舞不是古代历史舞蹈的复制,它是古典传统的现代创造,具有复兴与重构意义。, 它创造和实践的五十年成果,既是当代的创新,也成为新的传统。古典舞的文化使命是长远的也是永远不会完结的。, “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虽然已经过去了,但它也是中国新文化的来源,它不仅是过去的终点,也是将来的起点。”新旧相继,源远流长。, 当我们面对历史的时候,要不断追寻和触摸逝去的风韵,它们不会被遗忘,一定能发出历史留下的雄浑凝重的回响。, “传统是一条河,它从远古而来,又将向永远的明天流去,无源之水会枯竭,无根之木会凋谢,我们要汇集百川,滋养丰富我们的民族文化,让中华舞蹈艺术之花,更璀璨,更辉煌!”(王克芬老师为李正一编写《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创建发展史》题“序”)在这简短的话语中,使我们感受到历史源与流、继承和发展的辩证性和历史的责任。, 2008年9月古典舞系师生学习日本雅乐舞蹈《兰陵王》。2008年11月,我系青年教师闫妍赴日本参加瑞穗雅乐协会30年展演活动,表演《兰陵王》,揭开了雅乐交流和中日交流重要的历史。, 能够有今天中日韩对古典舞的探讨,我们非常珍惜这以重要的历史合作,它无疑对未来东亚地区文化发展,中国传统雅乐的再宏扬,中国古典舞的学术建设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愿中日韩文化交流能够揭开新的历史篇章。, ,
中国有着悠久和灿烂的舞蹈历史和文化,对于中国舞蹈的历史而言,不论在历史文物,文字史料到戏曲的具体表演形式中,都有大量的记载和遗存,在中国舞蹈史书中就系统地论述了从原始舞蹈“舞”的起源,到历代舞蹈的表演形式、舞目、功能、思想内容等。
根据中国舞蹈史的发展历程,中国传统历史舞蹈的古典舞,通常是指宫廷舞蹈,宗教舞蹈和在职业化条件下发展起来的,走上商业舞台的,经过世代延传的舞蹈表演形式。
中国近代历史是一个动荡不安、战争不断的革命时期。
从政治环境讲,自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年国民党政权覆亡,历经清王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动荡的历史。
从艺术条件讲,自宋代以后宫廷文化转变为市民娱乐文化,独立的舞蹈表演形式兼容于戏曲舞蹈中,转化为戏曲“唱、念、做、打”综合表演形式中的一个部分而存在。使舞蹈艺术的活力,及其表演、生存、传承等受到限制。
戏曲舞蹈是中国历史舞蹈的“活的”遗存。
历史有时强加给一个民族的命题是不容选择的,中国在1949年建立起一个解放、自主的新国家,形容当时是一个百废待兴的时代,舞蹈艺术的发展同样存在何去何从的选择。
中国古典舞产生于中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发展至今历经了半个多世纪。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欧阳予倩先生提出:建设“中国古典舞”
欧阳予倩:
中国杰出的戏剧剧作家、表演艺术家、文艺理论家。欧阳予倩先生曾提出:“新中国成立了,要大力发展自己民族的舞蹈……现在舞蹈团里有芭蕾舞、新兴舞、少数民族舞,还需要有中国古典舞…… 。”
欧阳老认为:戏曲中那“鲜明的节奏、幽雅的韵律、健康美丽的线条、强大的表现力,显然看得出中国古典舞特有的风格,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所没有的……”。
1954年在北京舞蹈学院(原北京舞蹈学校)开创和实践了中国古典舞。
最早领导中国古典舞教学的建设者叶宁提出:中国传统历史舞蹈,有过辉煌灿烂的时代……但是,唐宋以后,我国的歌舞形成了歌、舞、剧综合的戏曲艺术。有些舞蹈部分融化到戏剧当中产生了新的面貌,几百年来,一直活在舞台上,活在人民心目的戏曲艺术,就成为我们今天研究古典舞蹈的最宝贵的凭借与依据……。它不仅使人们具体的体会到古典舞蹈的技巧的传统特点,并且,由于长期和戏剧结合中取得的经验,给我们研究民族古典舞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我国舞蹈的传统发展来看,舞蹈艺术在戏曲艺术里只是它的一个历史阶段,不仅要看到保存在戏曲艺术中的古典舞传统的重要价值,同时要和戏曲形成之前的历史阶段衔接起来,发扬代表着我国舞蹈艺术整个传统精神,因而古典舞舞蹈并不等于戏曲舞蹈,它有着自己独立发展的更远大的前程……。
朝鲜舞蹈艺术家崔承喜。
从中国戏曲舞蹈中行当花旦、青衣、武旦的表演特中,整理动作特征和表演特征,把戏曲中程式化、身法性的动作,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重新组合强调步行的变化,以步带身法,以组合带表演,可以说她是第一位比较全面、系统提炼整理戏曲舞蹈的先行者。
中国古典舞在欧阳予倩先生的倡导下,党和政府的扶持下,以前人的实践,以中国戏曲舞蹈为基础,以中国历史舞蹈文化为源泉,以中国古典舞的名义,开启了对中国传统舞蹈文化重振的历史使命和重构的建设历程,在发展中体现了几代人共同的理想追求和集体的智慧。
第一、中国古典舞50多年的发展主要阶段
1、20世纪50—60年代 “初创期”
◆主要是对中国戏曲舞蹈的模仿、移植、提炼、整理,借用“戏曲动作”、“戏曲身段组合”、“戏曲行当表演片段”。
◆创编以戏曲题材、文学、历史题材和动作特点的表演作品。
◆创建形成培养职业舞蹈者的教学训练课程与教材,主要依靠提炼中国戏曲、武术的动作技法,技巧特征,借鉴芭蕾舞的训练程序与方法。
◆依靠舞蹈教育,培养新中国第一代专业舞蹈艺术家,教育家。
2、20世纪70年代 “停滞期”
历时10年的中国文化大革命政治运动
3、20世纪80年代 “发展期”
中国社会经历了十年政治封闭和文化动荡之后,80年进入政治开放,社会变革,文化复兴的新时代。中国古典舞面临再次建设和选择的机遇。针对十年政治动乱,以及西方文化思潮对民族文化艺术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唤醒了民族主体的强烈意识,确立并完善中国古典舞独立价值与功能的责任。由于社会体制的开放,思想的自由,激发起全国舞蹈的大发展。
中国古典舞的建设以北京舞蹈学院提升为本科大学建制的契机,通过新的教育观念和措施推动中国古典舞的教育教学创新,对如何振兴古典舞,把关注点置于民族性的弘扬,民族主体审美的确立,关注被忽视和搁置的人体语言的探索与运用上。
发展的重点:
在北京舞蹈学院,由李正一教授、唐满城教授创建了《身韵》课,使中国古典舞摆脱了戏曲舞蹈的模式,形成了古典舞自身的动作审美特性和风格,身体训练功能,以致影响和带动教学体系与创作的发展。
在“身韵”动作审美统领下,出现了“古典文化精神复兴”的作品。
● 在全国出现大批“古代乐舞复兴”的创作
●以文学推动的“历史复兴”的舞剧题材
80年代中国古典舞的发展,在北京舞蹈学院中国古典舞的教育教学中得到振兴,在全国艺术院团的舞台创作上得以繁荣,呈现出迅速、活跃、开放、繁荣的发展态势,使之得到社会的认同和自身的成熟。
4、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今“再发展期”
九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纪,中国以更加开放的态度和博大的胸怀面对世界,这种开放带来国际间频繁的交流和世界文化的竞争,面临探寻传统的母体文化与激活现代化发展活力的异体文化,在相互交融与促进中,如何建设新文化,如何坚守和弘扬民族精神、民族自立成为核心问题。
中国古典舞面临自身文化与学术建设的新要求,再一次需要继续深入探索“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主题。
中国古典舞要更好地体现中华民族悠久、灿烂、丰厚的舞蹈文化,在学术探索和实践上必然要出现不同的方法和途径。
通过对历史的多角度解读和重建,形成了身韵学派、汉唐舞派和敦煌舞派共同发展的格局。
第二、中国古典舞的重建方法
中国不同于其他国家,如印度、日本、韩国的古典舞是对历史遗存的舞目进行保护和流传。中国的历史舞蹈没有留下完整的舞台作品。中国古典舞是在历史的流变中,重在对传统舞蹈动作形态的研究、挖掘、提炼、创造和运用。从而确立具有传统性的、新语言的身体表现样式,以求获得对舞蹈作品表达和身体表演的手段。
身韵学派强调在戏曲舞蹈中,对历史舞蹈“活”的遗存进行提炼与发展;汉唐舞派强调对历史舞蹈形象的重现;敦煌舞派强调对敦煌壁画姿态的呈现。
三个派别重点在于把握动与静的形态特征,研究动作运动规律、动态形象特点、身体表现习惯,把握历史文化背景和文化审美心理,以今人的创造展现中国古典舞的思想精神和艺术品格。
●身韵学派
中国古典舞创始人——李正一:
曾任北京舞蹈学院院长,中国古典舞创建人之一,舞蹈教育家,舞蹈学院从中等教育提升为本科教育的提议者与推动者。创建《身韵》课程,出版《中国古典舞身韵教材》《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创建发展史》专著。获得国家级、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创作《月夜听琴》《洛神》等作品。
中国古典舞创始人——唐满城:
中国古典舞创建人之一,舞蹈教育家,创建《身韵》课程,出版《中国古典舞身韵教材》《唐满城论文集》《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法》专著,获得国家级、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创作《风雪山神庙》《突围》等作品。2004年病逝,享年73岁。
身韵内容:徒手身韵、扇舞、袖舞、剑舞。
“韵”是指:情趣、韵致、风范、意味等,“身韵”则是身体的韵味、气质和风格,是中国古典舞身法与韵律的总称。
中国古典舞身韵用身体表达中国传统舞蹈文化的审美精神,其动作追求儒家倡导的“圆润、中庸、和谐”之美;道家子午阴阳辩证统一的思想,力图建立中国古典舞身体表达的文化观。
◆讲求拧、倾、圆、曲的动作特性;
◆点、线、顿、畅的动作节律;
◆周而复始的运动法则;
◆“形、神、劲、律”说:使动作的身与心、内与外、形与神,意、气、力达到和谐统一。
◆动作元素论:提炼提、沉、冲、靠、含、腆、移、横拧、旁提等核心要素,提取特征,探寻本质,掌握动作的动律。
◆训练系统论:形成“坐、跪、立、行”的训练步骤;构成了元素、短句、组合,徒手、道具、服饰的训练系统。
身韵体现的是中国古典传统的精神与样式,它不是古代历史舞蹈的蛰伏复苏,身韵渗透着现代人对历史的理解以及情感表现的指向。它是一块路碑,引领我们穿越历史的时空,进行过去与现实的身体对话,是历史传统的当代价值的体现。
● 汉唐舞派
中国古典舞汉唐舞创始人——孙颖:
中国古典舞创始人之一,舞蹈教育家、理论家,开创汉唐舞教学与创作,编创舞剧《铜雀伎》《炎黄祭》《寻根述祖谱华风》等,创作舞蹈《踏歌》,获得首届荷花杯舞蹈比赛金奖,编著《中国古典舞论说集》《中国古典舞汉唐基本功训练教材》,教授《汉唐舞基本功训练课程》获得“北京市精品课程” “北京市教学名师”。
汉唐舞派主张,古典舞应该置身于以文化体系为背景、史学研究为基础进行创建。立足于对古代乐舞资料的搜集研究、对历史舞蹈形象资料的解读,以达到现实与历史的连接,其教学训练直接为汉唐剧目表演服务。
● 敦煌舞派
敦煌舞教学创始人——高金荣:
舞蹈教育家,创建敦煌舞教学,从事敦煌壁画舞姿研究创作,编创《敦煌梦幻》《莫高神女》《秒音反弹》《千手观音》等作品,编写出版《敦煌舞教学教材》《敦煌舞研究》等论文。
高金荣教授对敦煌舞的研究以敦煌壁画的姿态为依据,提炼总结了以“S”形为主要特征的动态, 整理、编创动作,创建了第一部敦煌舞的训练教材,以服务于教学的训练,为创作提供动态依据。“敦煌舞” 因80年代出现舞剧《丝路花雨》而立名,并出现教学训练。
《丝路花雨》常被立为敦煌风格舞蹈的开篇之作,但是,就敦煌壁画为题材的舞蹈作品,戴爱莲先生在50年代就创作了双人舞蹈《飞天》,中国舞台第一部展现敦煌舞蹈的作品,并成为保留至今的经典之作。
敦煌壁画是跨越数个朝代,上千年历史的艺术画卷。它记录和反映了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风貌,其价值是无可估量的。当下的敦煌舞主要强调了地域的风格特色,表现敦煌舞姿的形象美,反映具有宗教色彩的作品内容。
其价值与魅力吸引很多编导创作以敦煌壁画为题材的舞蹈作品。
中国著名舞蹈艺术家、舞蹈教育家——戴爱莲:
中国当代舞蹈艺术先驱者和奠基人之一、著名舞蹈艺术家、舞蹈教育家、中国舞蹈家协会名誉主席。被誉为“中国舞蹈之母”。2006年2月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尽管,大家一直认为她的留洋经历和受芭蕾舞的教育,以及后来对拉班舞谱的研究,实际,戴先生有深厚的中国文化修养与底蕴,对中国民间舞、古典舞的研究与创作作出了重要贡献,我们熟知她创作的双人《飞天》《荷花舞》,至今成为不衰落的舞蹈经典之作,也是中国古典舞早期的代表之作。
第三、成果价值
●创建有效的教学训练体系,积累教材与教法,以适应专业舞蹈人才培养需要。
●形成代表中国古典舞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传承中国舞蹈文化提供知识技能系统。
●创造积累体现中国文化思想与精神追求的舞蹈作品。
1、以文学、历史故事为表现的舞剧形式
2、以刻画人物思想情感的独舞形式
3、表现“情景意”相融的群舞形式
中国古典舞作品的表现内容,主要取材文学、舞蹈史料等,围绕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思想感情与人文品格而展开,其取向涉及崇高的英雄主义;乐观的人生追求;悲伤、哀愁的人生痛苦;文人雅士超逸清雅、孤高愤俗的品格;以及与琴棋书画、松月竹梅、山水自然意趣相融,观物取象,借物抒怀的作品表达。
中国古典舞不是古代历史舞蹈的复制,它是古典传统的现代创造,具有复兴与重构意义。
它创造和实践的五十年成果,既是当代的创新,也成为新的传统。古典舞的文化使命是长远的也是永远不会完结的。
“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虽然已经过去了,但它也是中国新文化的来源,它不仅是过去的终点,也是将来的起点。”新旧相继,源远流长。
当我们面对历史的时候,要不断追寻和触摸逝去的风韵,它们不会被遗忘,一定能发出历史留下的雄浑凝重的回响。
“传统是一条河,它从远古而来,又将向永远的明天流去,无源之水会枯竭,无根之木会凋谢,我们要汇集百川,滋养丰富我们的民族文化,让中华舞蹈艺术之花,更璀璨,更辉煌!”(王克芬老师为李正一编写《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创建发展史》题“序”)在这简短的话语中,使我们感受到历史源与流、继承和发展的辩证性和历史的责任。
2008年9月古典舞系师生学习日本雅乐舞蹈《兰陵王》。2008年11月,我系青年教师闫妍赴日本参加瑞穗雅乐协会30年展演活动,表演《兰陵王》,揭开了雅乐交流和中日交流重要的历史。
能够有今天中日韩对古典舞的探讨,我们非常珍惜这以重要的历史合作,它无疑对未来东亚地区文化发展,中国传统雅乐的再宏扬,中国古典舞的学术建设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愿中日韩文化交流能够揭开新的历史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