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作品能够传世,原因很多。对《吉赛尔》这部有着170年历史的浪漫主义经典而言,之所以历久弥新,是因为它集合了太多的名家之力:故事本身来自海涅的诗歌与雨果的小说,音乐则来自法国浪漫主义作曲家和音乐评论家阿道夫·亚当,编舞科拉利与朱儿·佩罗都是一流的舞蹈编导,最初出演吉赛尔的卡洛塔·格丽西更是天才的舞蹈家。虽然一串名人的名字不一定能说明全部,但的确成就了这部芭蕾舞剧的熠熠生辉。不久前,中央芭蕾舞团在北京天桥剧场上演了这部“芭蕾之冠”,中国观众得以再次目睹“吉赛尔”的风采。
“人鬼情未了”。《吉赛尔》是一部关于青春与爱情、死亡与悲悯的芭蕾舞剧。在第一幕中,美丽、单纯的农家姑娘吉赛尔,拒绝了守林人汉斯的追求。一次偶然的机会,她与乔装农民的贵族青年阿尔伯特邂逅,已有婚约的阿尔伯特爱上了吉赛尔。于是,整部舞剧在阿尔伯特的持续调情、吉赛尔欲言还羞的过程中展开,它有一切浪漫爱情的要素,而芭蕾可以表达得淋漓尽致,用独舞、双人舞、群舞等多种表现形式,在时间、情节、冲突的推动下不断走向高潮。最后,吉赛尔接受了这份爱情,并登上一辆花车接受了众人的祝福——这相当于爱情中的最高加冕。
故事的转折,出现在汉斯对于阿尔伯特身份的揭穿和阿尔伯特未婚妻对于真相的再次揭露。阳光灿烂变为雷霆暴雨,把爱情当做一切的吉赛尔,似乎除了死亡别无选择。整个故事匪夷所思之处就在于第二幕的鬼戏,中国的《聊斋》和《牡丹亭》已经把鬼戏演绎得美丽而凄婉,《吉赛尔》则让我们看到另一种表达。通过灯光和布景渲染气氛,女幽灵的世界变得格外凄清、魅影重重,而归于薄命司里的女鬼采用“邀请跳舞致死”这种浪漫至极的行为,将负心汉们引入不忍不为又不得不为的疯狂状态中。汉斯就是这样“跳舞致死”,随后,阿尔伯特也受邀加入了跳舞的行列。此时,我们只能想起塞壬女妖了,被甜美声音诱惑致死是水手们遇到塞壬时的宿命,而《吉赛尔》中的男人们又怎能例外呢?在中国的古典故事中,有此资格者寥寥无几,纣王、幽王、杨广这类登徒子都没有这种死亡“待遇”,只是沉迷女色最终引来杀身之祸而已,蒲松龄笔下的那些受狐仙和花妖诱惑的也多是淫邪之徒罢了。
但是,阿尔伯特对于吉赛尔是真爱,而不是调情或戏弄,更不是淫邪与奢靡,所以结局不是一拍两散般的决绝,而是走向了浪漫主义。吉赛尔面对她依然牵挂的阿尔伯特,倾全力将其救了回来,而她自己则如海的女儿般,在天亮前悄然隐没于丛林之中。用谎言哺育爱情,用生死升华爱情,最后用悔恨祭奠爱情,《吉赛尔》不愧是法国“浪漫芭蕾”时期的悲剧巅峰之作,今天看来依然是爱到绝望,美到心颤。
演出此剧的中央芭蕾舞团在中国的芭蕾舞领域独树一帜,现任团长冯英挂靴前即为吉赛尔的饰演者之一。近些年通过与国外芭蕾舞界的频繁交流,这支国家级芭蕾舞队伍对于世界级剧目有了相当程度的经验积累,此番《吉赛尔》,无论是阳光少女的热情洋溢,还是女幽灵的轻盈鬼气,都有传神的呈现,给人留下深刻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