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九次文代会上演的上海歌舞团舞剧《舞台姐妹》,让很多观众流下了感动的热泪。剧中,由越剧名家袁雪芬提出的“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演戏”,如越剧唱腔中的那一个高亢尾音,余音袅袅。从袁雪芬提出这句话的上世纪40年代,到谢晋导演执导《舞台姐妹》的60年代,再到新世纪的今天,我们何以听到这句话,依然有当头棒喝的惊心,依然有振聋发聩的深思?
舞剧《舞台姐妹》改编于同名电影,以大上海的历史、文化、风物为背景,表现了上世纪40年代一对越剧姐妹历经坎坷、从古戏台走向大上海舞台的感人故事。看罢《舞台姐妹》首先想反思的是剧本问题。剧本剧本一剧之本,当前很多舞剧之所以不能够动人,其核心关键在于剧本的创作方面不够精彩,大部分编剧长期误解所谓“舞蹈长于抒情拙于叙事”这个传统舞蹈理论,认为只要是不具有“可舞性”的情节、人物乃至结构都不能成为舞剧的支撑,由此造成的局面就是大量舞剧的故事极其简单甚至幼稚。这个巨大的误解造成了中国舞剧长期无法与同时代的戏剧、影视、音乐、美术等艺术门类站在同等的地位上面对观众。所谓“长于抒情”不等于“只能抒情”,所谓“拙于叙事”不等于“不能叙事”。如果说怎样叙事还只是一个重大技术问题的话,为什么叙事则是更加重要的一个文艺观点问题。舞剧《舞台姐妹》一改通常舞剧叙事简单,甚至粗糙简陋的局面,以复杂而清晰的结构塑造了众多的典型人物,而这众多活灵活现的人物演绎的悲欢离合更向观众表达出了一个永恒而复杂的主题:“相同的境遇,不同的选择将会造就完全不同的命运。”观众不仅感受到了那个时代上海的风情,不仅感受到了越剧艺术的魅力,不仅和剧中人物同呼吸共经历,更再次反思,在面对各种诱惑各种利益的时候,我们作为人,作为艺人,应该去做怎样的选择。这才是这个故事的魂和对当下的现实意义。
当代社会日新月异,各种文艺思潮此起彼伏,作为一个创作者,你必须有所选择并为之坚守。当今的艺术风格流派早已经多元化,在实验剧场领域,这样的多元化是值得鼓励和推广的。但是在成熟的舞台上,在日益激烈的市场中,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呈现我们的价值观?我想舞剧《舞台姐妹》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这个答案就是:美还是,永远应该是最高标准。而且这美是具有东方哲学思辨和东方审美意味的美。且看《舞台姐妹》中的点点滴滴:无论是多媒体视频所造就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江南水乡,还是二三十年代靡靡繁华的十里洋场,抑或是越剧中的服饰、唱段,还有极富东方风情的舞段设计,以及大量采用越剧曲牌和江南风格的音乐都在彰显这一观念:只有美、东方之美才是《舞台姐妹》所要追求的标准。尤其是在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国际舞台上,如果我们只是单纯地模仿,丧失自我地抄袭,那么想要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只能是痴人说梦。
《舞台姐妹》是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首部投入创作的剧目,是上海推进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成立上海文广演艺(集团)有限公司后推出的第一部作品,也是上海歌舞团有限公司正式挂牌后打造的揭幕之作。中国文学艺术基金在资金运作方面的加盟,中国舞协在行业资源和专业执导方面的介入,上海文广在对外宣传和市场推广方面的协力,最终使得以上海歌舞团为主体的文艺企业获得了各方面的最大支持,同时又以本土文化为剧目创作和市场营销的起点,可谓强强联合。这次政府与民间联合创作推广是一次有益的尝试,为未来国有院团改制后如何发展以及政府如何引导、如何架桥、如何宏观把控,提供了具有建设性和现实意义的实验范本。
摄影师:东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