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亮丽风景线为何演变成“社会公害”——广场舞扰民引发的思考周亮 何际峰编者按:此文发表在舞蹈杂志2014年2期,经作者周亮 何际峰允许发表在中国舞蹈网舞蹈论文栏目,转载请注明。 2013年的冬天,一场关于广场舞噪音扰民事件一直在不断升温,有人做出了鸣枪、放藏獒、泼粪等过激行为来抵制广场舞。曾几何时,广场舞还代表中国文化到欧洲一些国家作为文化年参加交流演出,一支支广场舞队曾是和谐社会的亮丽风景线,而今怎么却演变成了 “社会公害”,令人感到诧异。广场舞本是全民健身的重要活动之一,理应得到全社会的支持。但是现实中由于跳舞时音乐声音太噪杂,影响了其他居民的正常生活,确实引发了一些的社会矛盾。有的城市也出台了相应的法规,限制了广场舞的时间和地点,有的志愿者甚至为大妈、大爷们买了耳机,跳上了无声的广场舞。从广场舞噪音扰民这个社会现象,折射出社会发展中城市文化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其中,公民城市公共空间意识和公共素养淡薄,城市社区文化活动组织缺乏长效管理机制是比较突出问题。如果能正确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利益诉求,笔者将从以上两方面谈一谈自己的思考。
问题一:城市公共空间意识和公共素养淡薄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以及城市规模的不断发展,城市里出现了一个群体,那就是每天清晨和傍晚都要跳舞的大妈、大爷们。她们听着节奏欢快的音乐,跳着简单的舞步。在公园、小区、广场这些城市公共空间随处可见,他们兴致勃勃、其乐融融地享受着舞蹈给她们带来的快乐时光。清晨,无论我们置身于公园还是广场,都能看到有扭秧歌舞的,有跳彩绸舞的、有跳拉丁舞的……广场舞的舞种比较丰富,舞队少则十人,多则上百人。早晨,公园、广场这样的公共空间就是老年人的乐园,不同的音乐声、不同的舞队交织在一起,有时会让人感觉像在逛庙会,非常热闹。傍晚时分,她们吃过晚饭,有时还会再相约到这里跳舞。在大城市,特别是北京、上海、广州,人口密度较大,公共空间相对较小,有的小区周边没有公园或者广场,大妈们就只能在附近的超市门口、小区里或者停车场跳舞。城市里特别是老小区,很多的公园紧邻小区,很多人当时买房就是为了能享受到公园安静的自然环境。这些年,城市的生活节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很多的年轻人工作不是八小时,有时要加班、甚至有的是晚上工作,白天休息。这样的生活与老年人的生活节奏规律大不相同。城市中有限的公共空间资源,不同群体有不同的诉求,如学生要学习、居民要安静、老年人想健康和适当地娱乐与社交等。这些诉求单独来看都是合理的,但集中到一个公共空间,就会不断引发群体间的冲突。公共空间不是哪一个人的空间,也不是哪一类人的空间,城市公共空间的公共性就需要全体公民要有公共空间的意识,共同自觉维护好这样的公共空间资源是每个公民的基本素养。现在我们在公园、广场、地铁站等场所确实能见到很多不文明的现象,其实媒体报道的不文明旅游,不文明吸烟也是类似的情况,人们置身于公共空间,却没有这种公共意识,做出一些不文明的行为,这就需要不断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基本素养。
政府不要只停留在制定法规的层面上,广场舞扰民更需要依靠政府合理规划城市公共空间,让老百姓真正能享受这些公共资源带来的生活变化,城市规模的发展应该与城市公共空间和谐共融。这些年,受惠于经济的腾飞,大到人口上千万的大都市,小到几千人的村镇,形形色色的公共空间如“人民广场”、“ 市民中心”、“城市广场”等。无可否认,这些广场弥补了我国城市公共空间不足的遗憾,但是有一些流于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在规划设计上,对于公民的有效利用考虑相对较少。一部分公共空间疏于管理,设施损毁严重,有的环境脏乱,有的偏僻。这样就需要政府部分多考虑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切实考虑到老百姓的现实需要,把有限的公共空间资源充分利用起来。现在,城市公共空间有些整体或部分已经出租给私人经营,像体育馆、会展中心这样的大型场所,只有在开展大型活动的时候,老百姓才可能有机会进入。大多数的时间是闲置或进行营利性的活动。政府应该把这样的活动场所部分免费开放,作为非营利性的惠民工程一个项目,让民众来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特别是针对老年人要免费开放一些室内公共场所,让他们能愉快地学习交流和锻炼身体,享受晚年的幸福时光。
问题二:城市社区文化活动组织缺乏长效管理机制
什么是社区?“社”是指相互有联系、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人群,“区”是指一定的地域范围。所以,“社区”可以说是相互有联系、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人群共同居住的一定的区域。它包括以下特征:有一定的地理区域,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居民之间有共同的意识和利益,并有着较密切的社会交往。社区划分方法多种多样,但基本的划分方法就是把社区分为——乡村社区和城市社区。乡村社区中,人们从事的经济活动主要是农业。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乡村社区也开展了从事工业生产和商业活动,成为新型的“城市化”的乡村社区。和乡村社区相比,城市社区经济、政治活动集中,以工业、商业、服务业为主。人们的居住和工作场所非常集中,人口密度往往比乡村社区大得多。城市里的社区划分主要是以街道、住宅小区为基本单位。城市里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都是集中在社区里进行的,社区里的人们通过共同生活、共同劳动而相互熟悉,形成共同的社区意识。社区意识就是人们对所在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参与感。广场舞就是人们社区意识的一种表现形式,大妈、大爷们通过跳广场舞逐渐形成对社区认同感、归属感和参与感。通过这样的活动他们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而且可以形成相互帮助、相互照应的亲密情感联系。
随着老年人消费能力的不断下降,城市里适合他们娱乐的项目真的越来越少。广场舞兼顾锻炼身体与精神需求,兼顾了便利和经济,的确是一项非常适合老年人的活动。2013年第6期《舞蹈》第60页,王海涛老师发表了文章——社区舞蹈的兴起与群众文化的繁荣。在对山东省的城镇居民社区舞蹈的态度与动机的调查中:“ 40-60岁之间,城镇居民选择社区舞蹈的方式来提高自身健康和满足学习舞蹈爱好作为第一需求,占有89%的百分比,大多数已经形成了学习舞蹈有利于身心健康的重要性的正确观念。”这份调查报告虽然只是针对山东省的做的一项随机抽样调查,但是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当前我国社区舞蹈的发展情况。
虽然近年来城市建设高速发展,城市社区的建设也有所改善,但是精神文化生活建设相对滞后,一些应有的设施和服务不能满足社区居民的需要。一个成熟的社区具有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服务等多方面的功能,能够满足社区成员的多种需求。一个完善的社区应该有以下几种功能:
1、管理功能:管理生活在社区的人群的社会生活事务。2、服务功能:为社区居民和单位提供社会化服务。3、保障功能:救助和保护社区内弱势群体。4、教育功能:提高社区成员的文明素质和文化修养。5、安全稳定功能:化解各种社会矛盾,保证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有些社区确实有着高端、大气、上档次的硬件设施,但是在精神文化生活上几乎是空白。如此庞大的广场舞群体,却长期没有得到社区重视,广场舞基本上处于一种无序的发展状态,大多是老百姓自发组织、管理和演出。社区缺乏相应的管理人员来协调他们之间出现的种种矛盾。如一个广场、公园就有很多个舞队,他们的声音一个比一个高,混杂在一起让人听起来十分难受。社区应该有专门的文化管理员来协调处理这些问题,可以制定相应的时间表,让他们每周轮流来跳不同的舞蹈,声音控制在一定分贝以内。社区在精神文化建设上有很大的作为,现在城市里虽然也有一些老年大学开展艺术培训等项目,但是身体条件、经济状况、路途等多种因素,只能满足一部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所以,以社区为单位的精神文化生活就显得越来越重要。社区要充分利用好各方资源,把社区文化活动组织做为一件考核社区干部的重要指标。当前,我国部分社区本身是有活动中心,但是他们却以各种形式出租给私人进行书法、晚托班、瑜伽馆等营利性经营活动。有的公共文化娱乐设施也不适合老年人,跳广场舞成了他们文化消费的最佳选择,也只有在这样的活动中才能满足,他们的心理诉求。年纪大了退休在家,子女白天工作、小孙子要上学,他们无事可做,很孤独。需要跳广场舞来充实他们的生活。从王海涛老师的文章——社区舞蹈的兴起与群众文化的繁荣,现状与分析的部分,其中谈到场地分布情况、师资的状况、服装道具的配备与消费。其中的师资状况不乏有退休的专业音乐、舞蹈教师、演员,又有出色的业余爱好者,大部分免费为广场舞队进行辅导。今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年人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更加迫切,需要社区里组织更多的专业老师进行科学指导。让社区的教育功能、服务功能、安全稳定功能全面发挥作用,形成一种长效的管理机制,社区文化宣传员,定期做好教育培训,合理地组织好、规划好广场舞队的训练时间,化解社区居民之间的各种矛盾。让大爷、大妈没有后顾之忧,健康快乐地舞蹈。
综上所述,广场舞扰民是由一系列社会问题引起的事件,政府不仅要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规范广场舞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起舞;社区也应该发挥其长效的管理和服务功能,全心全意为大妈、大爷们创造好良好的环境,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有公共空间的意识,带着公共素养来起舞,相互谅解,才会有助于社区不同群体的和谐相处。 (原作者:周亮 何际峰)
广场舞舞是一个城市的名片。但由于一些地方政府在市政建设方面,多重视政绩工程,忽视并缺乏群众体育文化意识,导致广场舞遭遇文化与文明的冲撞。怎样疏导两种文明的矛盾,考验一个城市管理者的政治智慧。